【鸠形鹄面意思】“鸠形鹄面”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因饥饿或长期劳累而显得瘦骨嶙峋、面容憔悴的样子。其中,“鸠”指斑鸠,一种体型较小的鸟类,常被用来比喻瘦弱;“鹄”是天鹅,体态修长,也常用来形容人瘦削的样子。该成语多用于描写生活困苦、营养不良或长期劳作导致的身体状况。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鸠形鹄面 |
拼音 | jiū xíng hú miàn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民皆鸠形鹄面,衣不蔽身。” |
词义 | 形容人因饥饿或劳累而面容憔悴、身体瘦弱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描写人物状态 |
近义词 | 面黄肌瘦、瘦骨嶙峋、形销骨立 |
反义词 | 容光焕发、丰腴饱满、精神焕发 |
二、成语使用场景举例
1. 文学作品中:如描写战乱年代百姓生活艰难时,常用此词。
- 例句:“战乱之后,百姓鸠形鹄面,满目疮痍。”
2. 历史记载中: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饥荒时期人民的悲惨境况。
- 例句:“灾年之际,百姓鸠形鹄面,难以度日。”
3. 日常表达中:也可用于形容一个人因为过度操劳而显得疲惫不堪。
- 例句:“他连日加班,早已鸠形鹄面,面色苍白。”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
“鸠形鹄面”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描述,更承载着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在古代,这种形容往往出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中,反映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成语的使用也体现了汉语文化中“以形写神”的表达方式,通过外貌特征来反映内在状态。
四、注意事项
- 该成语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应注意语境,避免在轻松或幽默的场合中使用,以免产生误解。
- 在写作中,可结合具体情境,使成语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结语
“鸠形鹄面”作为一句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既描绘了人的外在形象,也隐含了深层的社会情感。理解其含义并恰当运用,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