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不赦是什么意思】“十恶不赦”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法律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隋律》和《唐律疏议》中,用来列举最严重的十种罪行。
一、
“十恶不赦”原指中国古代法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这些罪行严重到无法宽恕,即使有功也难以抵罪。如今,“十恶不赦”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极其恶劣,道德败坏,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在现代语境中,“十恶不赦”更多是一种比喻用法,强调某人行为极端恶劣,社会舆论普遍谴责,甚至法律上也无法宽恕。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十恶不赦 |
拼音 | shí è bù shè |
出处 | 《隋律》《唐律疏议》 |
含义 | 形容罪大恶极,无法宽恕 |
原意 | 古代法律中列出的十种重罪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道德或行为极其恶劣的人 |
近义词 | 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
反义词 | 无罪可赦、从轻发落、宽大处理 |
使用场景 | 法律判决、文学描写、日常评价 |
三、延伸说明
“十恶”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根据《唐律疏议》,十恶包括:
1. 谋反(图谋推翻朝廷)
2. 谋逆(策划杀害君主)
3. 谋叛(投敌叛变)
4. 恶逆(殴打或杀害尊亲属)
5. 不道(杀无辜者)
6. 大不敬(冒犯皇帝)
7. 不孝(不孝父母)
8. 不睦(谋杀同宗亲属)
9. 不义(杀害长官或恩人)
10. 内乱(家族内部争斗)
这些罪行在古代被视为最严重的犯罪,一旦被认定,往往会被判处极刑,且不得赦免。
四、结语
“十恶不赦”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承载着古代法律与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使用“十恶”这一概念,但该成语依然广泛用于表达对某些极端恶行的强烈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