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生平简介】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尤其在古史辨和民间文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
顾颉刚生平简要总结:
顾颉刚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哲学系学习。在校期间,他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关注历史与文化问题。1920年,他在《努力周报》上发表《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成为古史辨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此后,他参与编辑《燕京学报》《禹贡》等学术刊物,推动了中国历史学与民俗学的研究。1930年代,他主持编纂《古史辨》第一至第七册,系统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疑伪问题,对传统古史体系提出挑战。
抗战期间,他辗转西南,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与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并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工作。他晚年仍坚持学术研究,直至去世。
顾颉刚生平大事年表
| 年份 | 事件 | 
| 1893 | 出生于江苏苏州 | 
| 1913 |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 
| 1916 | 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 
| 1920 | 发表《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 | 
| 1923 | 参与编辑《燕京学报》 | 
| 1924 | 发表《古史辨》第一册序言,标志古史辨派形成 | 
| 1929 | 主持编辑《古史辨》第一至第七册 | 
| 1930年代 | 担任燕京大学教授,参与《禹贡》杂志编辑 | 
| 1937 | 抗战爆发,南迁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 | 
| 1949 |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 1950-1970 | 参与国家古籍整理与史学研究工作 | 
| 1980 | 去世,享年87岁 | 
顾颉刚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到的历史见解,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