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二分法名词解释】在经济学中,“古典二分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主要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分析框架。该理论强调将经济体系中的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并认为两者在长期中是相互独立的。以下是对“古典二分法”的总结性解释,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
一、古典二分法概述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经济中的变量划分为两类: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这种划分有助于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并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实际变量:指与商品和服务的实际数量、生产效率、技术进步等相关的变量,例如产出、就业、实际工资等。
- 名义变量:指与货币价值、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等相关的变量,例如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等。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长期中,名义变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实际变量的水平,即“货币中性”原则成立。这意味着,增加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价格上涨,而不会提高实际产出或就业水平。
二、古典二分法的核心观点
| 核心观点 | 内容说明 |
| 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分离 | 古典二分法认为,实际变量(如产出、就业)与名义变量(如价格、货币)在长期中互不影响。 |
| 货币中性 | 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或就业。 |
| 长期分析为主 | 古典二分法更适用于长期经济分析,而非短期波动。 |
| 强调市场自我调节 | 古典学派相信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
三、古典二分法的意义与影响
1. 理论基础:为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在长期均衡分析方面。
2. 政策启示:支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过度干预。
3. 局限性:忽视了短期中货币因素对实际经济的影响,难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波动现象。
四、总结
古典二分法是一种将经济变量分为实际与名义两部分的分析方法,强调长期中货币中性的存在。它为理解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视角,但也因忽略短期动态而受到后世批评。尽管如此,其理论仍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 概念 | 定义 |
| 古典二分法 | 将经济变量分为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并认为两者在长期中互不相关。 |
| 实际变量 | 与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效率相关的变量,如产出、就业。 |
| 名义变量 | 与货币价值、价格水平相关的变量,如价格、货币工资。 |
| 货币中性 | 增加货币供给仅影响价格,不影响实际产出。 |
| 长期分析 | 古典二分法主要用于分析长期经济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