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是什么意思】在法律术语中,“犯罪嫌疑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刑事案件中。很多人对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对其具体含义和法律地位可能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定义、法律地位、与“被告人”的区别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因涉嫌犯罪行为而被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法立案调查的人。此时,该人尚未被法院正式判决有罪,因此仍属于“嫌疑人”范畴。犯罪嫌疑人享有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如辩护权、申请回避权等。
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不同。前者是案件尚未进入审判阶段的人员,后者则是已经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并进入法院审理程序的人员。
在实际操作中,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会将嫌疑人进行讯问、收集证据,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如果检察机关认为证据充分,就会向法院提起公诉,此时嫌疑人就成为“被告人”。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犯罪嫌疑人 | 被告人 |
| 法律阶段 | 侦查阶段 | 审判阶段 |
| 是否已起诉 | 未被起诉 | 已被起诉 |
| 是否有罪 | 尚未判决 | 尚未判决(但已进入审判) |
| 权利保障 | 享有基本权利,如辩护权 | 同样享有权利,但处于审判程序中 |
| 司法机关 | 一般由公安机关或检察院处理 | 由法院处理 |
| 与“罪犯”关系 | 尚未定罪 | 若被判有罪则为罪犯 |
三、结语
“犯罪嫌疑人”是刑事司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在没有经过法院判决之前,任何人均应被视为无罪。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司法程序,避免误解法律术语,从而更理性地看待相关案件。
如果你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义务或相关法律条文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