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之夜名词解释】“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又称“碎玻璃之夜”,是纳粹德国在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暴力袭击的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从法律和经济手段转向了公开的暴力与屠杀,成为二战期间种族灭绝政策的开端。
“水晶之夜”发生于1938年11月9日至10日,是纳粹德国对犹太社区发起的一次系统性暴力攻击。在这场事件中,大量犹太人的商店、住宅和教堂被破坏,许多犹太人遭到殴打甚至杀害。由于街道上散落着破碎的玻璃,因此得名“水晶之夜”。该事件不仅加剧了犹太人的苦难,也促使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纳粹德国的暴行,但未能阻止后续更严重的种族清洗行动。
表格:水晶之夜关键信息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水晶之夜 |
德文名称 | Kristallnacht |
发生时间 |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 |
地点 | 纳粹德国境内,主要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 |
背景 | 纳粹政权对犹太人长期歧视和迫害的升级 |
事件起因 | 奥地利犹太人恩斯特·冯·拉特在巴黎遇刺,成为导火索 |
主要行为 | 破坏犹太商店、教堂、住宅;殴打、逮捕犹太人 |
伤亡情况 | 至少91人死亡,数千人受伤,数万人被捕 |
后果 | 犹太人财产被没收,被迫离开德国,为大屠杀铺路 |
国际反应 | 部分国家谴责,但未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后续暴行 |
历史意义 | 标志纳粹对犹太人从制度性压迫转向全面种族灭绝 |
通过了解“水晶之夜”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极端主义和种族仇恨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一事件不仅是犹太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创伤,也是全人类共同警示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