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牛弹琴的原文及翻译】在古代汉语中,成语“对牛弹琴”常被用来形容说话或做事不看对象,白费力气。这个成语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但后来在《世说新语》等文献中也有类似表述。下面将对文言文《对牛弹琴》的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现代汉语翻译,便于理解其含义。
一、文言文原文
《汉书·东方朔传》引文:
>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世说新语·简傲》引文:
>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其弟,便入阁,坐,鼓琴。康后至,闻之,大悦,遂留共饮。……又尝行,遇石崇,崇曰:‘吾与君俱是名士,何以独不见?’康曰:‘君虽有名,然未识音律也。’崇曰:‘吾亦能之。’康曰:‘若尔,可试弹一曲。’崇即为弹《广陵散》。康曰:‘此曲虽妙,然非吾所好。’”
二、现代汉语翻译
文言文内容 | 现代汉语翻译 |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 有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市场上,没人知道这匹马的价值。 |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 他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卖掉,连续三天站在市场上,没人愿意和我说话。希望您能回头看看它,走的时候再回头看一眼,我会奉上一天的报酬。”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 伯乐于是回头看了看那匹马,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结果当天马的价格就涨了十倍。 |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 | 嵇康和吕安关系很好,每当想念对方,就千里驱车前去探望。 |
“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其弟,便入阁,坐,鼓琴。” | 吕安后来到访,正逢嵇康不在家,他喜欢嵇康的弟弟,便进入房间坐下,开始弹琴。 |
“康后至,闻之,大悦,遂留共饮。” | 嵇康回来后,听到琴声非常高兴,于是留下一起喝酒。 |
“又尝行,遇石崇,崇曰:‘吾与君俱是名士,何以独不见?’” | 有一次嵇康外出,遇到石崇,石崇说:“我和你都是名士,为什么你只认识我?” |
“康曰:‘君虽有名,然未识音律也。’” | 嵇康说:“您虽然有名气,但不懂音律。” |
“崇曰:‘吾亦能之。’” | 石崇说:“我也懂。” |
“康曰:‘若尔,可试弹一曲。’” | 嵇康说:“如果是这样,你可以弹一首曲子试试。” |
“崇即为弹《广陵散》。” | 石崇便弹起了《广陵散》。 |
“康曰:‘此曲虽妙,然非吾所好。’” | 嵇康说:“这首曲子虽然好听,但不是我喜欢的。” |
三、总结
“对牛弹琴”这一成语原本并非贬义,而是源于对专业人才的认可与尊重。如《汉书》中伯乐因一瞥而使马价倍增,说明专业眼光的重要性;而在《世说新语》中,嵇康与石崇的对话则体现了对音乐审美差异的理解。
因此,“对牛弹琴”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解读,有时用于批评不看对象,有时则用于强调专业价值。
成语出处 | 原文内容 | 现代解释 | 使用场景 |
《汉书·东方朔传》 | 卖骏马者求伯乐一顾 | 专业眼光决定价值 | 赞赏专业人才 |
《世说新语·简傲》 | 嵇康与石崇论琴 | 审美差异 | 批评不识真才 |
常见用法 | 对牛弹琴 | 白费力气 | 批评无意义沟通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