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和文章的翻译】一、
《孔子观于周庙》是《礼记·曲礼下》中的一篇短文,记载了孔子在参观周朝宗庙时,看到一些器物上刻有警示之语,从而引发他对礼仪、道德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文中通过孔子对“铭”的理解,表达了对“慎终追远”、“敬德修业”等儒家思想的重视。
本文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当时所见所思,以及他从中得出的教诲。文章内容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孔子观于周庙,入太室,立于阼阶,而视其铭。 | 孔子参观周朝的宗庙,进入大殿,站在东边的台阶上,注视着上面的铭文。 |
铭曰:“苟无民,孰与为君?苟无君,孰与为臣?” | 铭文写道:“如果没有百姓,谁来当君主?如果没有君主,谁来当臣子?” |
孔子曰:“吾闻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孔子说:“我听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论而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而否定他的言论。” |
夫子之言,可谓贤矣! | 这位先生的话,可以说是贤明的啊! |
吾闻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我听说,君子不因言语而举荐人,也不因人而废弃其言。 |
今夫子之言,可以为法。 | 现在先生所说的话,可以作为准则。 |
三、内容解析
该段文字虽短,但内涵丰富。孔子在观看铭文后,引申出对君臣关系、言行一致、选拔人才等方面的看法。他强调“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体现了儒家“重德轻言”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对政治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中引用的铭文内容,也体现出古代对权力与责任的反思,提醒统治者要心怀百姓,不可忘本。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四、结语
《孔子观于周庙》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通过学习此文,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礼仪文化,更能体会孔子对社会、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