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出自哪部著作】“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政治理念,常被用来表达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和治理思想。这一理念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体现,在近代也广泛被引用,尤其是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中。
一、总结
“天下为公”最早出自《礼记·礼运》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该句表达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强调公共利益高于个人私利的思想。后来,这一思想被孙中山先生引用,作为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对“天下为公”出处及相关信息的整理: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礼运》 |
原文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意义 | 强调公共利益、公平正义、社会共享 |
现代引用 | 孙中山先生提出“天下为公”作为国家治理理念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详细说明
“天下为公”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描述的是理想社会的状态,即在“大道”运行之时,天下属于所有人,而不是某一个人或家族。这种思想强调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国家,注重诚信与和睦,体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秩序。
虽然“天下为公”最初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理念也被不同朝代和思想家所继承和运用。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将“天下为公”作为其革命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反对专制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三、结语
“天下为公”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中国政治文化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它承载着人们对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向往,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如需进一步探讨“天下为公”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或与其他思想的比较,可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