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惶不可终日什么意思】“惶惶不可终日”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因恐惧、忧虑或不安而整天心神不宁、无法安心度日的状态。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重大压力、危险或不确定情况时的心理状态。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惶惶不可终日 |
拼音 |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
出处 |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使郤乞告于楚曰:‘吾与子有盟,不敢失也。’楚子曰:‘吾闻之,信不由中,质无益也。’遂不与。于是晋侯怒,曰:‘吾不能以私怨废公义,虽死,亦不悔也。’于是晋侯与秦穆公战于韩原,晋师大败。晋侯被执,秦穆公囚之。晋侯曰:‘吾虽不德,岂敢忘君之恩?’于是秦穆公释之。晋侯归国,忧惧不已,惶惶不可终日。” |
释义 | 形容人因恐惧、焦虑而整日不安,无法安心生活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心理状态 |
近义词 | 忧心忡忡、忐忑不安、提心吊胆 |
反义词 | 安然自得、泰然处之、心安理得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描述 |
工作压力 | 员工因担心被裁员,整天精神紧张,惶惶不可终日 |
家庭变故 | 父母得知孩子生病,整日焦虑,惶惶不可终日 |
社会动荡 | 战乱时期的人们,因害怕伤亡,惶惶不可终日 |
个人危机 | 有人因投资失败,陷入债务危机,惶惶不可终日 |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点
1. 适用对象:该成语多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而非具体事件本身。
2. 情感色彩: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不宜用于轻松或正面的语境。
3. 搭配使用:通常与“心中”“感到”等词语连用,如“他心中惶惶不可终日”。
四、总结
“惶惶不可终日”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表达人在面对未知、危险或重大压力时的极度不安和焦虑。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来描述人们的情绪状态。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扩展阅读,可参考《成语词典》或《现代汉语常用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