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一、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三、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四、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五、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2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2、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只有光照是不同的,所以它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而其他条件如温度、土壤的潮湿程度等因素都是一样的。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两类,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分别是非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4、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3
一、苔藓植物
1、常见种类:葫芦藓、地钱、泥炭藓、黑藓
2、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起固定作用)。所以苔藓植物植株矮小。
3、意义:苔藓植物的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蕨类植物
1、常见种类:真蕨、卷柏、贯众、满江红、肾蕨、中华水韭
2、主要特征: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注意:整个地上部分都是蕨类植物的叶)。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①有些可食用(如蕨菜);
②有些可供药(如卷柏、贯众);
③有些可供观赏;
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4
初一生物知识点: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6、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9、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10、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2、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1、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3、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静脉血: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5、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6、血液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2)防御保护作用3)体温调节
7、 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8、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护理
9、毛细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四腔的关系是: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11、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见书38页图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12、比较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位置、开放方向、保证血流的方向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动脉中没有任何瓣膜。
13、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每分输出量也叫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量的一项指标。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
心动周期=60秒(一分钟)心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1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比收缩期长的好处在于:
1)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2)使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15、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氧二氧化碳
肺泡
小结: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16、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它的表示方式:收缩压/舒张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其数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来表示。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数值,叫舒张压。健康成年人收缩压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
17、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18、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失血达1200ML以上会有生命危险。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不会影响健康。提倡无偿献血。一次献血200---300ML。
19、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但意义不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初一生物知识点:人体的能量供应
1、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单位是KJ/g 。食物中各成分贮存的能量的大小:脂肪38KJ/g,蛋白质23 KJ/g,糖类17KJ/g。
2、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
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5、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使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为此,我们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入口,食物进入气管,容易引起剧烈的咳嗽。
7、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8、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的横径加大
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胸廓的纵径加长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提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9、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它们的区别如下:
10、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5
一、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2、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深入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2)水圈的大部: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收集和分析资料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收集资料的途径: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
(2)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3)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6
1、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协调配合,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2、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脑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
神经系统
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概括:反射和传导功能。
脑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3、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司令部。
4、脑干也是脑的组成部分,下部与脊髓相连。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5、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神经细胞跟其他细胞不同,它的细胞体生有许多突起,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神经元的这些结构形态特点,是与它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7、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到兴奋。(说明:这种能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两类。
3、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一般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反射和反射弧不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且只有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反射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反射弧是一种结构,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实现的。例如:排尿中枢受损,将不能排尿,只能采用人工导尿。另外,如果大脑控制排尿的中枢受损,将无意识排尿。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有传导功能,大脑能控制排尿。婴幼儿易尿床,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控制力差。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7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8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1)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9
心房与心室
区别:心室位于心脏的下面,心房位于心脏的上面。心室一般与动脉相连,心房一般与静脉相连。心室壁要比心房壁厚。血液循环路线的起点是心室,终点是心房。
联系:它们都有两个腔,它们的壁都是有肌肉组织构成,心房与心室一起构成心脏;同一侧的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但又是相通的;心室和心房中的血液成份与其直接相连的血管里的血液成份是一样的。
动脉血和静脉血
区别:动脉血是含氧多的血,颜色鲜红;静脉血是含氧少的血,颜色暗红。心脏的左边及与心脏左边直接相连的血管流的是动脉血;相反则流静脉血。
联系:动脉血与静脉血可通过血液循环发生转化。它们只与血液中含氧的多少有关。
体循环和肺循环
区别:体循环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原来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原来的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联系:体循环和肺循环是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流动的两条路线,并无先后之分,是同时进行的,并在心脏处汇合。它们的起点都是心室,终点是心房。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其成分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
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
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生长素的作用:
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
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37"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44, 230, 203);" data-highlighted="true">。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1
下面是对生物中绿色植物的知识点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绿色植物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阴湿处,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海带、衣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占大气的90%。
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植株矮小,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如:墙藓、葫芦藓。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如卷柏、贯众、满江红。形成煤
裸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有茎、叶、种子,结构复杂。如:油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有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如:玉米、小麦、毛白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这三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种子植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2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3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过休眠期的。大多数种子萌发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时一定提供适宜的各种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发芽率达到90%以上的种子才能播种。
2、种子萌发时最先发育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发育成根,然后是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玉米)或子叶(菜豆),所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种子同时萌发。早春地膜覆盖是为了提高土壤温度使种子早萌发。
希望上面对生物中种子的萌发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上面的内容学习一定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哦。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种子植物
关于生物中种子植物的知识学习,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讲解内容。
种子植物
1、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在玉米种子的剖面滴加碘液,变蓝的是胚乳,因为胚乳内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2、将胚的各个部分(胚芽,胚轴,胚根)都连在一起的是胚轴。
3、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发时因为无胚。
4、被子植物(桃树)与裸子植物(松树)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也就是胚珠外是否有子房壁包被。
通过上面对生物中种子植物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预祝同学们考试成功。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4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5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
①有些可食用;
②有些可供药;
③有些可供观赏;
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
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二章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6
1,生物质燃料发热量大,发热量在3900~4800千卡/kg左右,经炭化后的发热量高达7000—8000千卡/kg。
2, 生物质燃料纯度高,不含其他不产生热量的杂物,其含炭量75—85%,灰份3—6%,含水量1—3%
3,绝对不含煤矸石,石头等不发热反而耗热的杂质,将直接为企业降低成本。
4, 生物质燃料不含硫磷,不腐蚀锅炉,可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企业将受益匪浅。
5, 由于生物质燃料不含硫磷,燃烧时不产生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因而不会导致酸雨产生,不污染大气,不污染环境。
6, 生物质燃料清洁卫生,投料方便,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改善了劳动环境,企业将减少用于劳动力方面的成本。
7, 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灰碴极少,极大地减少堆放煤碴的场地,降低出碴费用。
8, 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的灰烬是品位极高的优质有机钾肥,可回收创利。
9, 生物质燃料是大自然恩赐于我们的可再生的能源,它是响应中央号召,创造节约性社会,工业反哺农业的急先锋。
总结:对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用植物或农作物中不能吃的部分生产高效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性。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7
1.溶解性
常温下,纤维素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如酒精、乙醚、丙酮、苯等。它也不溶于稀碱溶液中。因此,在常温下,它是比较稳定的,这是因为纤维素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2.纤维素水解
在一定条件下,纤维素与水发生反应。反应时氧桥断裂,同时水分子加入,纤维素由长链分子变成短链分子,直至氧桥全部断裂,变成葡萄糖。
3.纤维素氧化
纤维素与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系列与原来纤维素结构不同的物质,这样的反应过程,成为纤维素氧化。(引自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纤维素大分子的基环是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组成的大分子多糖,分子量约50000~2500000,相当于300~15000个葡萄糖基脱水葡萄糖,其分子式为:(C6H10O5)n, 其化学组成含碳44.44%、氢6.17%、氧49.39%。由于来源的不同,纤维素分子中葡萄糖残基的数目,即聚合度(DP)在很宽的范围。分子式可写作(C6H10O5)n。是维管束植物、地衣植物以及一部分藻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醋酸菌(Acetobaeter)的荚膜,以及尾索类动物的被囊中也发现有纤维素的存在,棉的种子毛是高纯度(98%的纤维素。所谓α-纤维素(α-cellulose)这一名称系指从原来细胞壁的完全纤维素标准样品用17.5%NaOH不能提取的部分。β-纤维素(β-cellulose)、γ-纤维素(γ-cellulose)是相应于半纤维素的纤维素。虽然,α-纤维素通常大部分是结晶性纤维素,β-纤维素,γ-纤维素在化学上除含有纤维素以外,还含有各种多糖类。细胞壁的纤维素形成微纤维。宽度为10—30毫微米,长度有的达数微米。应用X线衍射和负染色法(negative染色法),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链状分子平行排列的结晶性部分组成宽为3—4毫微米的基本微纤维。推测这些基本微纤维集合起来就构成了微纤维。纤维素能溶于Schwitzer试剂或浓硫酸。虽然不易用酸水解,但是稀酸或纤维素酶可使纤维素生成D-葡萄糖、纤维二糖和寡糖。在醋酸菌中有从UDP葡萄糖引子(primer)转移糖苷合成纤维素的酶(cellulose synthase(UDPformingEC2.4.1.12)。在高等植物中已得到具有同样活性的颗粒性酶的标准样品。此酶通常是利用GDP葡萄糖(cellulose synthase(GDP 初中生物 forming) EC2.4.1.29),在由UDP葡萄糖转移的情况下,发生β-1,3键的混合。微纤维的形成场所和控制纤维素排列的机制还不太明?。另一方面就纤维素的分解而言,估计在初生细胞壁伸展生长时,微纤维的一部分由于纤维素酶的作用而被分解,成为可溶性。
纤维素不溶于水和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能溶于铜氨Cu(NH3)4(OH)2溶液和铜乙二胺[NH2CH2CH2NH2]Cu(OH)2溶液等。水可使纤维素发生有限溶胀,某些酸、碱和盐的水溶液可渗入纤维结晶区,产生无限溶胀,使纤维素溶解。纤维素加热到约150℃时不发生显著变化 ,超过这温度会由于脱水而逐渐焦化。纤维素与较浓的无机酸起水解作用生成葡萄糖等,与较浓的苛性碱溶液作用生成碱纤维素,与强氧化剂作用生成氧化纤维素。
4.柔顺性
纤维素柔顺性很差,是刚性的,因为:
(1)它分子有极性,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很强;
(2)纤维素中的六元吡喃环结构致使内旋转困难
(3)其分子内和分子间都能形成氢键特别是分子内氢键致使糖苷键不能旋转从而使其刚性大大增加。
总结:工业制法是用亚硫酸盐溶液或碱溶液蒸煮植物原料,除去木素,然后经过漂白进一步除去残留木素,所得漂白浆可用于造纸。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