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拈花微笑迦叶笑的视频在线观看(佛祖拈花微笑)
大家好,我是小东,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佛祖拈花微笑迦叶笑的视频在线观看,佛祖拈花微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读禅半解
1、 先前也曾研习过所谓“空空之释部,玄玄之道流”,收获不能说没有,些许的感觉还是有的,却从未有过那种“恍然大悟”、“头焕华光”的感受。近日为消遣度日,捡了一两本写佛家轶闻趣事的小册子来读,却仿佛悟出了一两点东西,算作对禅的一知半解罢了。 相传佛祖菩提树下修得真身之后,每开法会,广播法雨,至精彩处,必有“天花乱坠”;而在选接班人的那场法会上,佛祖却只手拈金波罗花、缄默不语。众僧茫然,惟有迦叶似有所觉,破颜微笑。佛祖终于开口了: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汝当善护持之。”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也许是最为后世僧侣津津乐道的典故。佛祖将衣钵传与迦叶,同时也阐明了“不立文字”的立场,留给后世由此而发的思索。 想佛家典籍,从《楞伽》到《六祖坛经》,从《金刚》到《瑜迦》,可谓瀚若星辰,不可计数。这似乎与佛祖“不立文字”的初衷背道而驰,直到后来慧寂焚稿,才显得与此相符——其实不然,从佛陀传迦叶,如后世每一祖成正果几乎都是经历某种意外后偶然悟得的。或小如芝麻,或大关生死;或一微,或一劫。所以说,佛性玄微,机关处处,就是这一微、一劫,启发了他们的佛性,于是“茅塞顿开”、“顿悟成佛”。 这是佛的根本,更是禅宗的正宗。佛经,如我们今天的哲学随感录,只不过是他们参禅之所悟。无怪乎有如此多的庸僧埋没在一堆堆的佛典之中,至死不悟。《菜根谭》中有一则:“不识字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不参禅而有禅味者,悟禅道玄机”。佛家三昧,藏诸万象,三昧既得,万般豁然。 让我们再回到如来传道迦叶的故事中去。为什么佛祖必须要用这样的手段来传道?讲经难道就不行吗?不行。这是因为,原本整体的,第一性的“禅理念”——我们不妨如此称呼——一旦以文字来阐述,就变为局部的第二性的认识了。文字无论有多形象,多高妙,都无法还原那种最原始的体验——也便是佛祖得道时的心路历程。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禅是如此微妙以致它不可能借助某种文字来表达,因此只能通过启发人的佛性来表现。否则,单凭思想的输入,无论有多少醍醐作用于顶,都是白费,因为他的灵性尚未开启。 我们再想,灵山法会,受法者数百之众,缘何仅迦叶一人得道?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慧根的深浅。六祖慧能不识一字,受道时日也远少于同门师兄神秀,而见识却如何在神秀之上?可见确有慧根之差距。因此现在我几乎也可以说,即使北宗渐修,最终也有一个顿悟的过程——渐修是为了弥补他们本来稍差的慧根。 然后,我又想到了文这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体裁——散文和小说。朱光潜说:“散文是悟出来的,是思想的结晶”。在这儿近似乎佛经,都是讲人生体悟。因此,散文所要求的读者必须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这种体验在心中酝酿已久,那么他在读这篇散文时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便是散文的魅力。因此,周国平说:“散文,是为自己写,给知己读的”。散文也便成为一种品味较高的文学体裁,境界不到的人读一篇哲学随笔,是长不了多少见识的。他们应当去读小说,这种还原了生活的文字。与散文相比,它有更广泛的读者。它可以带给人们生活的第一性的体验,其实也便是从某种方式上长延长了生命——虽然不是自己的生命,却是属于自己的体验。其实,还有一个最最原始的体验,那就是生活本身。
2、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懒得去体悟、去思考,他读那么多小说又有什么用呢?舍本逐末。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