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新知 >

胡笳琴百度百科(胡笳琴)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东,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胡笳琴百度百科,胡笳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

大家好,我是小东,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胡笳琴百度百科,胡笳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的胡笳,它是将芦苇叶卷成双簧片形状或圆椎管形状,首端压扁为簧片,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图左一)。

2、《太平御览》(卷五八一)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

3、”《乐府诗集》中亦有:“卷芦为吹笳。

4、”东晋傅玄《笳赋·序》中则有:“葭叶为声”之句。

5、“笳”字在汉代为“葭”字。

6、《说文》载:“葭,苇之未秀者”,“苇,大葭也。

7、”晋代郭璞说:葭、芦、苇三字指的是同一种植物。

8、原始的胡笳,曾用于战争之中。

9、西汉之时已广泛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又出现了多种形制的胡笳。

11、首先由芦叶的管身改为芦苇杆的管身,外形与维吾尔族双簧单管气鸣乐器巴拉曼(又称皮皮)相似,将芦管上端压扁后呈双簧形,管身与簧片仍为一体,所不同的是管身上没有开按音孔。

12、嗣后,出现了簧片与管身份开的胡笳,仍然都使用芦苇管制作,簧片用坏了可随时更换,而无须更换管身。

13、   汉代有两种胡笳。

14、一种是管身和簧分开、芦苇制(也有木制管身)、管上开有三孔的胡笳(图142左四),流行于广阔的蒙古民族地区。

15、另一种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的木制管身、三孔、芦为簧的胡笳,流行于广大的中原汉族地区,这种胡笳南北朝以后,逐渐被七孔筚篥所替代。

16、   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为管、管身无孔的哀笳,管身比胡笳较短(图142右三)。

17、这种哀笳用于卤簿鼓吹乐,流行于塞北及河西走廊一带,一直流传到宋代以后。

18、关于哀笳,唐代许多文人留下了不朽的诗句。

19、王维曾在凉州作过节度使,他在《双黄鹄歌送别》中写道:“悲笳嘹泪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

20、”杜牧在《边上闻笳三首》中有:“何处吹笳薄暮天,寒垣高鸟没狼烟。

21、”   清代,宫廷提倡“四方乐”,曾从新疆阿勒泰地区抽调蒙古乌梁海部到科尔沁草原,组成蒙古喀喇沁王府乐队,这就是清朝宫廷的“蒙古笳吹部”。

22、使用的胡笳,《皇朝礼器图式》载其形制为:“木管三孔,两端加角,末翘而上,口哆(张口)。

23、”(图右二),《清史稿》中也有:胡笳木管,三孔,长二尺四寸的记载。

24、这种胡笳,管身下部开有三个等距圆形按音孔,并模仿哀笳形制两端置角,形如细而长的喇叭,管口上端施角,改双簧为边棱吹奏,管口下端接有向上弯曲的角制喇叭口,用以扩大音量。

25、它一直在内蒙古各地王府乐队中使用。

26、最后取消了两端的羊角,成为今日的胡笳。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