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新知 >

北京的城门布置图(北京的城门)

导读 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北京的城门布置图,北京的城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北京历代共有城门32个

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北京的城门布置图,北京的城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北京历代共有城门32个,分别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龙脉口四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

2、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3、具体如下: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龙脉口四门:大清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宫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扩展资料:北京近代城门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

4、近代城门的建造要迟于其他城门,历史相对较短,多为民国及民国以后建造。

5、主要的现代城门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

6、和平门位于内城南城墙,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

7、它建于1926年,并非是北京的传统城门,该门无城楼、瓮城之设,而只是在城墙上开的两个拱形券洞,并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用来连通南新华街与北新华街,便利内外城之间的交通。

8、和平门初名“新华门”,1927年改名“和平门”,以区别于中南海新华门。

9、张作霖时期此门曾改名为兴华门,后改回。

10、门洞高13米,宽10米,各装两扇铁门。

11、1958年将门洞拆除,改为豁口。

12、建国门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而是在民国时期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后,为了出入方便,将位于东边老城墙扒开的缺口取名叫启明门。

13、1945年抗战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改启明门为建国门,名字一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延续至今。

14、复兴门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

15、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之后,为了东西方向运输便利,将位于城市西边老城墙扒开的口子,当时取名为长安门意为长治久安,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后将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沿用至今。

16、水关门是清末(1905)将正阳门东水关盖板后扩建成“门”,为便利东交民巷“使馆界”人员进出之用。

17、照片为水关门建成不久,自南向北拍摄的南侧面。

18、经历“庚子之变”后,担心因“事件”再次成为“困兽”,“使馆界”的御河出水孔道——正阳门东水关被改造成了“门”,便于出入登临赴天津的火车。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城门城门总述 具体如下: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古老记忆(20张)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中华门、端 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午 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近代城门: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内城九门概述 “内九外七皇城四”中“内九”指的是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20、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21、正阳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原名丽正门,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22、但一般人们也把大栅 正阳门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所以说严格意义上来说,前门的概念是一个区域,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宝市、大栅栏等区域,而正阳门是指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统称。

23、处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城楼与箭楼。

24、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

25、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

26、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

27、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28、 正阳门在砖砌城台上建有城楼,占地3047平方米,城台高13.2米,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

29、城台正中辟有券门,门内设千斤闸。

30、城楼高两层,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结构。

31、城楼的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

32、面宽七间(41米),进深三间(21米)。

33、上下均有回廊。

34、楼身宽36.7米,深16.5米,高27.3米。

35、整座城楼的整体高度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36、 正阳门城楼南设有箭楼,占地2147平方米,砖砌壁垒式建筑。

37、顶部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

38、箭楼上下共有四层,南边为楼北边为抱厦;南侧面宽七间,宽62米,进深12米;楼高26米,连城台通高38米,也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的一座。

39、箭楼设四层箭孔,每层13个(内城其余八门箭楼为每层12个箭孔),东西各设4层箭孔,每层4孔。

40、 正阳门箭楼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41、 箭楼与城门楼之间为瓮城,宽108米,深85米,东西设有两座闸楼,于闸楼下开券门,门内也有千斤闸。

42、平时箭楼及东闸楼下的城门关闭,出入百姓绕行西闸楼下券门。

43、崇文门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

44、崇文门以瓮 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

45、此外崇文 崇文门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门生畏。

46、“崇文铁龟”名遍响京都。

47、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48、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49、收的酒税,在祟文门指定了十八家,由它们统一收售,统一纳税,俗称北京城门分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皇城其他三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

50、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51、 具体如下: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古老记忆(20张)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中华门、端 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午 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近代城门: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北京城门引分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皇城其他三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

52、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古老记忆(20张)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龙脉口四门:中华门、端 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宫城四门:午 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近代城门: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

53、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54、攻陷元大都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

55、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56、但是由于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

57、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58、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

59、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国。

60、靖难之役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61、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

62、次年西内落成。

63、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

64、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65、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

66、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

67、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68、第二次增建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

69、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

70、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

71、城建成后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

72、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

73、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

74、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

75、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

76、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

77、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

78、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

79、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

80、清代北京城 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81、同时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

82、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

83、改建 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皇城城墙和东安门。

84、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1937年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这两个其实是豁口)。

85、1949年之后,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

86、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东四十条、小街、新街口等豁口。

87、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

88、皇城的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于1950年代拆除。

89、内城城门和城墙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

90、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

91、遗存 目前北京城池遗存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护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门两处城墙残余,另外永定门被重建。

92、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

93、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94、内城 又称“京城”、“大城”。

95、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

96、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

97、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

98、城有九门: 正阳门(前门) 崇文门(哈德门) 宣武门(顺治门) 阜成门(平则门) 西直门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齐化门)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

99、又称“国城”、“外郭”。

100、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

101、有七门: 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广渠门(沙窝门) 广安门(彰义门) 东便门 西便门 1926年(民国十五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开了和平门。

102、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 为了使东郊和西郊成为直线道路,又将东单牌楼东面的城墙和西单牌楼下面的城墙切开,开了复兴门和建国门。

103、皇城 长18里,有六门: 大明门(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

104、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1954年被拆除。

105、) 长安左门 长安右门 东安门 西安门 厚载门(地安门)宫城 即紫禁城。

106、城墙周长3.4公里,有六门: 承天之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 神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历史变迁 古代,相传黄帝曾率本部落和炎帝部落在现在北京附近的琢鹿打败九黎部落,杀死了他们的酋长蚩尤,并建立部邑。

107、到了黄帝的第三代,额项曾到幽陵祭枢,幽陵或幽州即北京地区的总称,到帝尧时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108、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后代于蓟,封周宗室召公于北燕;后来燕候吞并了蓟,就以蓟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家。

109、所有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北京都一直叫蓟城。

110、 从晋朝开始,北京改名叫幽州,现在保存的最早寺院潭拓寺就始建于晋朝。

111、 辽陪都城简介: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吞并燕云十六周后即改国号为“辽”,并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为其陪都建立在大辽疆域的南部所以称“南京”,又叫“燕京”。

112、这一时期皇城的城垣位于今天的广安门地区。

113、现位于宣武区的天宁寺塔正是那个时期的建筑。

114、 金中都城简介: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并将燕京更名为“中都”。

115、金中都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并参照北宋汴京城的规制,除北城垣未动之外,东、西、南三面均加以扩大,略呈正方形。

116、中都的皇城是在辽南京(燕京)城内的子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金中都大安殿的遗址就位于今广安门滨河路的金中都宫殿纪念阙下。

117、 金中都皇城简介:皇城开四门,北为振辰门,东为宣华门,南为应天门,西为玉华门。

118、皇城中建有供皇帝游玩的西湖(现莲花池)。

119、金中都的皇宫优美非凡,金中都皇宫建筑群“为古今冠”它将北宋汴京宫殿建筑的精华移植到北方。

120、金中都皇城的建筑布局直接影响以后元、明、清三朝皇城的格局,如在皇城前建有“千步廊”,后来元大都、清北京城皇城前都建有“千步廊”,金中都皇城的建设实际为开辟元大都和明清皇城建设的先河,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21、 元大都城简介:在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将统治中心南移到燕京,并在原金中都城址的东北侧兴建了元大都。

122、元大都城的城市规划恪守传统儒家的的都城设计方案和《周礼·考工记》提出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

123、元大都的皇城,坐落在都城正南方偏西的位置上,以太液池为中心,东岸建有宫城和御苑。

124、西岸建有隆福宫和兴圣宫,以及西苑等。

125、太液池中,另有两组建筑群,一是万岁山上以广寒殿为主体宫殿,二是建在瀛洲上的仪天殿也就是今天团城的位置。

126、皇城内,在大小宫殿之间,还建有各种储物的仓库、服务机构、办事的衙署等。

127、 元大都皇城简介:元大都(1206——1368)皇城的建设参考了金中都的建造特点,元大都的皇城坐落在大都城南方偏西的位置上,以太液池为中心,东岸建有大明殿为主的宫城,宫城后面为御苑。

128、西岸建有以光天殿为主体的隆福宫和以兴圣殿为主体的兴圣宫,以及西苑,在皇城内还建有仿照瑶池仙境的瀛州(今团城),在大小宫殿,还建有负责警卫的宿卫直庐,负责饮食的庖人,酒人之室,负责缝纫女红之室,以及各种储物的仓库,办事的衙门等。

129、 明北京城简介: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

130、从全城看来呈“凸”字形。

131、是以一条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的。

132、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之北的钟鼓楼则是着条中轴线的终点。

133、此时的北京城分内城、外城(皇城和紫禁城位于内城之中)。

134、内城分为九门,正南中央为正阳门,在其左侧为崇文门,右侧为宣武门;城东两门为朝阳门、东直门;城西两门分别是阜成门、西直门;城的北面是德胜门、安定门。

135、外城分为七个城门即:正南的永定门,及其两边的左安门、右安门,西为广宁门,东为广渠门。

136、和两座方便进出的小城门:东便门与西便门。

137、 明北京皇城简介:明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围18里,有六门;正南为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大明门东转为长安左门,西转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

138、承天门内东西朝房两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庙和社稷坛。

139、这样的布置改变了元朝“左祖右社”远离皇城的布局,使太庙与社程坛紧连着皇宫。

140、承天门前有一条宽阔的御道,两旁有联榴通脊的千步廊,组成“T”字形广场。

141、广场两侧宫墙的外面,左文右武,对称地排列着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从而改变了元大都城内中央衙署分散的布置。

142、这样,宫前的中央官署和“左祖右社”,宫后的御苑,宫左的皇史宬,宫右的太液池等,都围在皇城之内。

143、 清北京城简介: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内外城和皇成及紫禁城,位置没有变动.只是外城的广宁门与清道光的名字约宁,“宁”字犯讳,所以把广宁门改为广安门. 内城分为九门,正南中央为正阳门,在其左侧为崇文门,右侧为宣武门;城东两门为朝阳门、东直门;城西两门分别是阜成门、西直门;城的北面是德胜门、安定门。

144、外城分为七个城门即:正南的永定门,及其两边的左安门、右安门,西为广安门,东为广渠门.和域内城联接处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45、 清北京皇城简介:清皇城四周共七个门,除了正南面的大清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天安门外,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门,东门叫东安门,西门叫西安门,北门叫地安门。

146、门基为青白石座,红墙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三明间有三对金钉,东西四暗间为值班房,地安门两侧有雁翅排房。

147、皇城内不准老百姓居住,除了南部较大的社稷坛和太庙外,其它也都是供奉宫廷生活和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各衙门机构,如地安门内有内官监、蜡库、米盐库、织染局等,西安门内有西什库、经版库等。

148、东安门内有明英宗住过的小南城,有御用资料库皇史宬、光禄寺和瓷器库等。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