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诗经蒹葭)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诗经蒹葭,诗经蒹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蒹葭的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5、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6、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9、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0、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1、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2、注释:(1)蒹葭(jian jia):芦苇。
13、苍苍:茂盛的样子。
14、(2)伊人:那个人。
15、 (3)溯涸:逆流而上。
16、丛:追寻。
17、(4)溯游:顺流而下。
18、(5)凄凄:茂 盛的样子。
19、(6)晞(XT);干。
20、(7)湄:岸边。
21、(8)跻(ji):登高。
22、(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23、(10)采采:茂盛的样子。
24、(11)已:止,干。
25、 (12)涘(si):水边。
26、(13)右;弯曲,迂回。
27、(14)沚:水中的小沙洲。
28、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29、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30、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31、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32、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33、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34、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35、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36、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37、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38、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39、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40、扩展资料:赏析:《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41、“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4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4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44、”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45、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46、“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47、“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48、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49、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50、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51、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52、“未晞”,未干。
53、“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54、“跻”,升高。
55、“右”,迂曲。
56、“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57、一、《诗经·蒹葭》原文: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5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9、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60、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6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62、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63、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6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65、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6、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67、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68、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9、二、《诗经·蒹葭》注释:蒹葭(jiān jiā):芦苇。
70、苍苍:茂盛的样子。
71、2、伊人:那个人。
72、 3、溯涸:逆流而上。
73、丛:追寻。
74、4、溯游:顺流而下。
75、5、凄凄:茂 盛的样子。
76、6、晞(xī);干。
77、7、湄:岸边。
78、8、跻(jī):登高。
79、9、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80、10、采采:茂盛的样子。
81、1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82、12、涘(sì):水边。
83、13、右;弯曲,迂回。
84、14、沚(zhǐ):水中的小沙洲。
85、三、《诗经·蒹葭》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86、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87、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88、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89、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90、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91、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92、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93、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94、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95、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96、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97、扩展资料:《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98、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99、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100、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101、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102、参考资料:诗经·蒹葭-百度百科【1】原文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0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0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10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06、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107、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108、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109、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10、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111、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1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1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14、【2】注释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
115、葭,芦苇。
116、苍苍:茂盛的样子。
117、为:凝结成。
118、所谓:所念.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119、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120、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121、溯洄,逆流而上。
122、从,追,追求。
123、阻:险阻,难走。
124、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
125、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126、【3】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127、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128、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129、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130、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131、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132、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133、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134、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135、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136、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137、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138、扩展资料:一、事实的虚化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
139、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
140、二、意象的空灵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
141、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
142、三、意境的整体象征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143、“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14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蒹葭原文: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4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46、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14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48、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149、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150、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151、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52、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153、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5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5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56、注释蒹葭:蒹,荻,像芦苇。
157、葭,芦苇。
158、苍苍:茂盛的样子。
159、为:凝结成。
160、所谓:所念.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161、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162、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163、溯洄,逆流而上。
164、从,追,追求。
165、阻:险阻,难走。
166、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
167、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168、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169、宛,仿佛,好像。
170、萋萋:茂盛的样子。
171、现在写作“凄凄”。
172、晞:干。
173、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174、跻:登,上升。
175、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176、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177、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178、涘:水边。
179、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180、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181、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182、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183、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184、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185、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186、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187、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188、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189、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190、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191、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192、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193、扩展资料:《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194、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195、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196、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197、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198、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199、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200、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201、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202、“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203、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204、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205、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206、“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20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208、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
209、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210、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211、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212、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213、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21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蒹葭》蒹葭-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1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216、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17、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218、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219、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220、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2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22、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223、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22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25、注释:蒹葭(jian jia):芦苇。
226、苍苍:茂盛的样子。
227、伊人:那个人。
228、 溯涸:逆流而上。
229、丛:追寻。
230、溯游:顺流而下。
231、凄凄:茂 盛的样子。
232、晞(XT);干。
233、湄:岸边。
234、跻(ji):登高。
235、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236、采采:茂盛的样子。
237、已:止,干。
238、 涘(si):水边。
239、右;弯曲,迂回。
240、沚:水中的小沙洲。
241、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242、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243、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244、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245、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246、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247、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248、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249、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250、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251、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252、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253、扩展资料:蒹葭赏析《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254、《诗序》曰:“刺襄公也。
255、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
256、”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曰:“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257、”或以为情诗,无关访贤。
258、是一首怀人的诗,“伊人”为诗人访求之对象,至于是男是女,是情人、友人或贤者,则未可得知。
259、该诗意境美好,词句婉秀隽永,音节流转优美。
260、其中溯回、溯游,以喻逆礼、顺礼;逆之则不可访得,顺之则可得见。
261、清‧王士禛赞扬其“言尽意不尽”、“令人萧寥有遗世意”。
26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蒹葭。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