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的名言(书读百遍的下一句)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书读百遍的名言,书读百遍的下一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读书百遍下一句:其义自见。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拼音: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3、解释,见:显现。
4、古同“现”。
5、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6、指书熟读后,自然会领会其中的道理。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用法示例如下:(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阅读的必要性,对阅读艰深的书来说确是如此。
8、(2)林萧点点头,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个道理。
9、(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0、我想对于习武也是一样的。
11、(4)继续看吧,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你应该懂是什么意思吧。
12、扩展资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1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5、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16、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17、【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扩展资料:《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18、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19、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20、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21、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22、《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23、作者介绍陈寿(233-297) ,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
24、西晋史学家。
25、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26、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
27、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28、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29、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
30、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32、读书百遍下一句:其义自见。
3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音: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34、解释,见:显现。
35、古同“现”。
36、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37、指书熟读后,自然会领会其中的道理。
3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用法示例如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阅读的必要性,对阅读艰深的书来说确是如此。
39、2、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0、我想对于习武也是一样的。
41、1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42、’”2成语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4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百遍也有人把它叫做书读百遍,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要深入了解书中的知识,最好反复去阅读文章,这样每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不等他人讲解就能自己读出书中的含义。
44、百遍只是一个概指,书是常读常新的。
45、每读一遍 都要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不要懵懵懂懂地读,然后不求甚解。
46、读书要认真,不能害怕咬文嚼字,只有把每一个观点剖析开了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作精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47、3、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48、其义自见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9、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 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50、’”应该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吧❤。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