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应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应与本单位业务活动的规模、特点和管理要求相适应,因此,会计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
2、2、会计岗位设置应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
3、内部牵制制度(钱账分管制度)凡是涉及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以起到相互制约作用的一种工作制度。
4、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其中要求: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而不是所有记账工作)。
6、出纳以外的人员不得经管现金、有价证券、票据。
7、3、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要有计划进行轮岗,以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8、4、要建立岗位责任制。
9、扩展资料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资本、基金核算。
10、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财产物资收发,增减核算岗位,总账岗位,对外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岗位。
11、会计电算化岗位,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
12、2、对于会计档案管理岗位,在会计档案正式移交之前,属于会计岗位,会计档案正式移交之后,不再属于会计岗位。
13、3、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管理会计档案、收银员、单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工作也不属于会计岗位。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工作岗位 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原则: 1.根据本单位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各单位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应与本单位业务活动的规模、特点和管理要求相适应。
15、通常,业务活动规模大、业务过程复杂、经济业务量较多的管理较严格的单位,会计机构会相应较大,会计机构内部的分工会相应较细,会计人员和岗位也相应较多;相反,业务活动规模小、业务过程简单、经济业务量较少和管理要求不高的单位,会计机构相应较小,会计机构内部的分工会相应较粗,会计人员和岗位也相应较少,因此,会计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
16、一般而言,小型企业大都“一人一岗”和“一人多岗”,而大、中型企业“一岗多人”的情况则比较普遍。
17、 2.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 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国际上也称为会计责任分离,实质上是我国传统的“钱、账分管”制度。
18、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凡涉及款项或者财务的收付、结算以及登记工作,必须由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分工办理,以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
19、 在一个单位中,会计的舞弊行为大多牵涉到对现金的贪污、挪用,所以,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保证货币资产的安全。
20、根据规定,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
21、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这是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因为出纳人员是各单位专门从事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会计人员,根据复式记账原则,每发生一笔货币资金收付业务,都要登记收入、费用或者债权、债务等有关账簿,如果把这些账簿登记工作都由出纳人员一人承担,将会给贪污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
22、同样,为防止利用抽换单据、涂改记录等手段进行舞弊,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工作当然也不得由出纳人员担任。
23、因此,各单位应当建立内部牵制制度。
24、 3.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要有计划地进行轮岗,以促进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25、 会计人员轮岗,不仅是会计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26、定期、不定期地轮换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会计业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7、 4.建立岗位责任制 会计机构内部岗位责任制,是指明确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职责范围、具体内容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个会计工作岗位或会计人员的一种会计工作责任制度。
28、会计岗位责任制是单位会计人员履行会计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保证。
29、因此,各单位应当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30、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
31、钱账分开。
32、 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原则 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说明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主要规则和一般程序。
33、企业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
34、基本会计准则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
35、具体准则涉及到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它必须体现基本准则的要求才能保证各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严密性及科学性。
36、 1992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属于营利组织的基本准则。
37、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总则 总则部分说明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性质、制定的依据、适用范围、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以及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等等。
38、 总则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
39、本书§1.3详细介绍了这些基本前提。
40、 (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筛选出12条,定名为"一般原则",要求企业会计工作遵照执行。
41、它们已在本书§1.4中列出。
42、 这些原则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43、"一般原则"不仅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报告公允性的一个参照标准。
44、 (3) 要素 会计要素的相关准则规定了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45、 要注意的是1992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要素的定义已在2000年的《会计办公条例》中进行了修正。
46、§1.2介绍的是修正后的定义。
47、 (4) 会计报表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报表除满足企业主管机关和财政、税务机关等国家政府部门的需要外,还应该满足企业各方面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上投资者的需要,要能够向他们提供反映经营状况、产权关系、偿债能力和利益分配的各种会计信息。
48、针对上述要求,会计准则对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会计报表作了统一规定,规定企业必须编制和对外报送三种主要会计报表。
49、在1998年规定用现金流量表替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后,这三张报表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50、这样的会计报表体系不仅大大改变了传统会计报表体系种类过多、主次难分的缺点,突出了主要报表的地位,而且与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也是一致的,有利于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信息。
51、公正公平。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