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字)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3、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4、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6、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9、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10、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11、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13、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4、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5、(《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16、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17、例:妻跪问其故。
18、(《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
19、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20、例:并自为其名。
21、(《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22、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23、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4、(《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5、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6、(《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27、 例:乃入见。
28、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29、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30、(“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31、)(《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32、(《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33、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34、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35、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6、(《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37、 例:固以怪之矣。
38、(《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39、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40、(《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41、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2、(《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43、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4、(《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45、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7、(《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48、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9、(《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50、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1、(《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52、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3、(《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54、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55、例:康肃笑而遣之。
56、(《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57、例:而翁知我。
58、(《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59、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0、(《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61、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2、(《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63、(《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64、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65、(《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66、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7、(《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68、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69、(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70、(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71、可译为“个”、“样”、“项”。
72、例:或异二者之为。
73、(《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74、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5、(《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76、例:吴广者,阳夏人也。
77、(“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78、(“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79、)(《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80、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81、(《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82、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3、(《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8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5、(《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86、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87、例:余闻之也久。
88、(《伤仲永》) (九)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89、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90、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1、(《愚公移山》) (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92、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93、(《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94、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95、(《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96、例:罔不因势象形。
97、(《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
98、例:因以为号焉。
99、(《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
100、(《墨池记》) (十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101、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02、(《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103、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4、(《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105、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106、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7、(《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108、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9、(《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110、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1、(《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112、例:乃重修岳阳楼。
113、(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14、(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11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16、(《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117、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118、(《示儿》)(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119、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0、(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1、(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122、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123、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124、”(《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125、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126、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
127、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128、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129、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30、(《醉翁亭记》) (十五)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131、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2、(“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33、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134、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5、(《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136、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137、(《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138、(“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139、例:而二虫尽为所吞。
140、(“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141、例:欲至何所。
142、(《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143、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144、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145、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146、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147、(《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
148、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14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
150、例:夫齁声起。
151、(《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152、例:荷担者三夫。
153、(《愚公移山》) (十八)遂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154、例:遂逐其师。
155、(《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156、例:恐遂汩没。
157、(《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58、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159、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160、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61、(《送东阳马生序》)。
162、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163、例:父利其然也。
164、(《伤仲永》)。
165、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166、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167、 例:秦王怫然怒。
168、(《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169、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70、(《核舟记》) (二十一)故1. 旧的,原来的。
171、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172、 《狼》) 2. 特意。
173、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174、(《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
175、例:公问其故。
176、(《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
177、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7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179、例:苟富贵勿相忘。
180、(《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181、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
182、(《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183、例: 苟无饥渴。
184、(《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1. 副词(1)适逢,恰巧。
185、 例:会宾客大宴。
186、(《口技》) (2)一定。
187、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188、(《行路难》) (3)定将。
189、例:会挽雕弓如满月。
190、(《密州出猎》)2. 动词(1)回合,聚会。
191、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192、(《岳阳楼记》)(2)体会,领会。
193、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94、(《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195、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96、(《陈涉世家》)2. 副词(1)有时。
197、例:或王命急宣 。
198、(《三峡》) (2) 或许。
199、例:或异二者之为 。
200、(《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201、例:投诸渤海之尾。
202、(《愚公移山》) 2. 众。
203、例:其西南诸峰。
204、(《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
205、例:今诸生学于太学。
206、(《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结构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207、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208、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09、”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210、(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211、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12、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13、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14、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15、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216、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217、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218、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19、 ⑩斯用兵之效也。
220、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221、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22、”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223、(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24、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25、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226、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227、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28、 ⑥非死,则徙尔。
229、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30、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31、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32、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233、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234、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35、”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236、(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37、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238、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39、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240、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241、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42、”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243、(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244、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45、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246、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47、 2.“为”“为……所”表被动。
248、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49、”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50、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51、 ③为予群从所得。
252、 ④恐为操所先。
253、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254、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255、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256、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257、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258、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59、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60、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261、”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262、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63、”“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264、”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265、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266、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67、”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268、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269、 (1)用“之”使定语后置。
270、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271、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72、”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273、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274、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275、如:“甚矣,汝之不惠。
276、”“美哉,我少年中国。
277、”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278、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79、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80、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281、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282、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283、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284、 (1)承前省。
285、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86、” (2)承后省。
287、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88、’” (3)自述省。
289、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290、” (4)对话省。
291、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92、’” 2.省略谓语。
293、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94、” 3.省略宾语。
295、如:“可烧而走(之)也。
296、” 4.省略介词宾语。
297、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298、” 5.省略介词“于”。
299、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300、”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301、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302、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303、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04、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305、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06、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07、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08、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309、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10、 (五)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
311、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
312、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313、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314、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
315、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
316、“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317、“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
318、“不亦……乎”译作“不是……吗”。
319、“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320、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321、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
322、“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323、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
324、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325、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
326、(《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327、”此之谓也。
328、(《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
329、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330、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331、之、乎、者、也。
332、 使用频率高。
333、通常学中文的本科生了解300-350个古汉语的字、词意。
334、恩,很多。
335、以,之,也,其,于,而。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合创汽车试驾预约,快速通道开启豪华体验。即刻预约,享受专属试驾服务,感受智能科技与极致设计的完美融合。...浏览全文>>
-
零跑C16试驾全攻略:零跑C16是一款集智能、空间与性价比于一身的中型SUV。试驾前建议关注其智能座舱系统,支持...浏览全文>>
-
万象汽车试驾,轻松搞定试驾。只需几步,即可预约专属试驾体验。登录官网或APP,选择心仪车型,填写基本信息,...浏览全文>>
-
试驾极氪001前,新手需做好以下准备:首先,提前预约试驾时间,了解车型配置与功能;其次,检查驾驶证、身份证...浏览全文>>
-
职业教育的传承与价值,需在时代发展的逻辑中发展,在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进步。二十载的光阴更迭,坚守是优路教...浏览全文>>
-
试驾五菱凯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常见途径进行:1 到店预约试驾 消费者可以前往当地的五菱4S店或授权经销商,...浏览全文>>
-
大力牛魔王试驾全攻略试驾一款新车,尤其是像“大力牛魔王”这样充满科技感的电动车型,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浏览全文>>
-
想要快速锁定北汽雷驰的试驾名额,您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提前了解北汽雷驰的试驾活动安排。通常品牌会在...浏览全文>>
-
试驾零跑汽车零跑C01,感受其带来的豪华驾乘与卓越性能。这款车型以科技感和舒适性为核心卖点,为用户带来全新...浏览全文>>
-
试驾小鹏P7+是一次令人愉悦的体验,从踏入4S店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工作人员热情迎接,并详细...浏览全文>>
- 合创汽车试驾预约,快速通道开启豪华体验
- 北汽雷驰试驾预约如何快速锁定试驾名额?
- 坦克试驾,开启完美驾驭之旅
- 零跑汽车试驾,如何在4S店快速预约?
- 昌河北斗星X5试驾,简单几步,开启完美试驾之旅
- 大众预约试驾如何快速锁定试驾名额?
- 试驾奔驰迈巴赫S级预约流程
- 极氪007试驾预约预约流程
- 试驾极氪009怎么预约
- 试驾深蓝S05的流程是什么
- 极狐 阿尔法S(ARCFOX αS)试驾,从咨询到试驾的完整体验
- 奔驰预约试驾,轻松几步,畅享豪华驾乘
- 奇瑞新能源试驾,体验极致驾驶乐趣
- 试驾本田雅阁,轻松搞定试驾流程
- Polestar极星试驾,从咨询到试驾的完整体验
- 北汽雷驰预约试驾需要哪些条件
- 捷途旅行者预约试驾,开启完美驾驭之旅
- 荣威预约试驾全攻略
- 山西二本综合院校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 300分能上的公办专科大学排名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