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知 >

若非群玉山头见拼音版(若非群玉山头见)

2022-10-06 01:00:47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若非群玉山头见拼音版,若非群玉山头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2、一、原文:《清平调·其一》唐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3、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二、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5、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6、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

7、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8、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9、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10、二、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11、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12、“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3、”出自李白的《清平调·其一》,意思是: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清平调·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14、乃李白奉诏而写的新乐章。

15、这首诗虽然吟咏的是白牡丹,事实上是将花比人。

16、花之容人之面,这样超绝人寰的姿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里才能相见,将杨妃比作娇艳的牡丹,又似天女下凡。

17、这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18、《清平调·其一》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19、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0、《清平调·其一》译文: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21、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清平调·其一》写作背景:清平调共三首,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22、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23、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24、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25、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26、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27、《清平调·其一》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28、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29、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30、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31、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32、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33、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34、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35、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36、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37、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38、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39、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40、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41、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42、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43、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44、“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45、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46、“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47、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48、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49、“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50、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51、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52、“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53、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54、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

55、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

56、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

57、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58、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59、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60、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

61、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

62、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63、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64、“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65、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66、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67、大部分人觉得就是写贵妃仙气飘飘,如果觉得李白单纯把贵妃比作仙子,小仙女,那太俗气了,夸你是个小仙女可能对小姑娘管用,对贵妃可能不太管用。

68、那李白怎么夸女生的呢?其实群玉山和瑶台都是西王母在昆仑山的住处,李白是把贵妃比作了西王母,那么这里的男主人公就是周穆王了(为什么不是玉帝?玉帝只怕在唐朝那个时候还没出来,后来人么觉得王母能不能不结婚,女大当婚嘛,所以安排了一个玉帝做她的老公。

69、),周穆王不远万里去找西王母探讨人生哲理的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的,这里李白就用了这个典故,当然西王母美不美先不评论(肯定比一般仙女要美,并且关键是高贵。

70、),但是这个比喻很恰当,间接夸了皇帝是周穆王,皇宫是昆仑山,这么说肯定好,至少肯定是不会被砍头的(为什么会有砍头的危险,可以参考历史背景)。

71、并且一个山头一个月下,由远及近,但是都看不清,山头那么远月下那么近都会看的很模糊,但是不管就是美,这样才美,马上观壮士,月下看美人嘛,朦胧的月色就是一个美颜滤镜,那么这句诗翻译过来,应该是这样:周穆王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上远远的看了你一眼后迷上了你,怎会一直在瑶台等到三更半夜也要与你相逢?如果不是在群玉山头遇见,就是在瑶台月下相逢。

72、就是作者李白把杨玉环杨贵妃夸作仙女。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