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行业动态 >

无为而治是谁主张的(无为)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东,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无为而治是谁主张的,无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无为是《道德经》中...

大家好,我是小东,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无为而治是谁主张的,无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2、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

3、   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   命的基本态度。

4、《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5、得意忘言方   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

6、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

7、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   得几人知。

8、”《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

9、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10、无   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11、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

12、无为者,非谓引而   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

13、谓其私志不入公   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14、”由   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   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15、《庄子》则将无   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6、   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

17、“上必   无为而用天下,下为有为为天下用。

18、此不易之道也”。

19、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   道,贵在无为。

20、《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故宫 无为 康熙   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21、汉初几代王朝,采   用“无为”治术,与民休息,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曾经有过一定的作用。

22、《淮南   子》在《主术训》《诠言训》中分别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原道训》   进而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23、   认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24、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25、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

26、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27、遵循事物的自然趋   势而为,即是无为。

28、并且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   的消极思想。

29、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而“无为”的状态就如同婴儿,“婴儿无为,故合道。

30、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专精无为,道德常不离之,更反为婴儿”。

31、太平道的《太平经》则认为:“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

32、当任其所长,所能为。

33、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

34、”“无为”与“道”相连,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就因为“得道意,得天心意”。

35、人如果能够“入无为之术,身可有也;去本来末,道之患也”。

36、魏晋以后,无为的思想成为道教社会观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础。

37、《云笈七箓》卷九十《七部语要》中有一则称:“执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机,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

38、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离咎,终不起殆也。

39、”因此,事主、事师以及全身都需要以无为作为指导,无为就是“道德”的纲要。

40、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

41、批评“仲尼虽圣于世事,而非能沉静玄默,自守无为者也”,并称老子曾训诫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42、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43、”同时,葛洪还认为求仙之法,也要“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44、   南朝齐梁时陶弘景的《真诰》指出“喜怒损志,哀感损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而“仙之要道,生之本业”,就是“知而不为,为而不散”。

45、《西升经》有“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之句。

46、韦处玄注曰:“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故最为天地人物之上首。

47、”他将“无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处。

48、《西升经》还称“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无为养身,形骸全也”。

49、徐道邈注曰:“清净无为,抱德养身,和气已复,故形骸保全也。

50、”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的一些高   道从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来论述无为和有为。

51、认为:“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

52、无为同天,有为同人。

53、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即偏也”。

54、接着他又说,如果两头和担子俱脱,那就回到原来的状态了。

55、CF有的则从有无的角度闸述:“无者,明恍惚之妙也;为者,明变通之理也。

56、”《玄教大公案》中批评了将“无为”视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来,逼之不动,块然一物”的说法,赞颂“无为”是“贵乎一点灵明,圆混混,活泼泼,无心无而为,时止时行,以辅万物之自然”。

57、在   《道枢》卷十二《大丹篇》中,称“易成子尝遇至人,谓曰: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符焉。

58、”CI后世的内丹家更称内修之术是以“有为”作为根基的“无为”。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