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的意思(音韵)
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音韵的意思,音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2、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3、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4、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
5、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6、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7、第二节 反 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8、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 , 调。
9、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10、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等学科,是广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1、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我们研究现代汉语音韵学,是为了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利于语言实践。
13、我们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学,因为它是与汉语史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语言学部门。
14、必须先深入研究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然后有可能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
15、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6、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
17、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
18、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19、《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
20、桓公怪之。
21、……少顷,东郭牙至。
22、……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3、”对曰:“然。
24、”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25、臣窃意之也。
26、”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
27、”东汉高诱对其中呿、口金的字注道:“呿,开;口金,闭。
28、”“莒”的读音现在为jǔ,韵母ü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
29、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ǐ],韵腹[]是个开口低元音,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
30、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31、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
32、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
33、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仿古另当别论)。
34、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
35、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
36、例如:《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37、”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
38、唐人杨“佛,读为勃。
39、勃然,兴起貌。
40、”“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f,一个声母是b,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
41、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
42、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f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f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b、p一类的双唇音。
43、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
44、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
45、例如: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瀚(一作浣)衣。
46、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47、(《诗经·邶风·柏舟》五章)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
48、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联系不起来。
49、事实上“匪”应是“篚”的古字。
50、《说文解字》:“匪,器似竹筐。
51、”“瀚衣”应即“翰音”。
52、“瀚”、“翰”上古音同属“元”部、匣纽,“瀚”通“翰”没有问题。
53、“衣”、“音”声母相同,均属“影”母;但是韵部不同,衣属“微”部,音属“侵”部。
54、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微”部读音为[?i],“侵”部读音为[?m]。
55、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元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这就牵涉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音变规律“阴、阳对转”。
56、原来在作者的方音中二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故可以通假。
57、从通语的角度看,此二字的读音在作者的方言中发生了对转,即由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
58、“翰音”就是鸡。
59、《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
60、”后世遂将翰音作为鸡的代称。
61、张协《七命》(见《文选》):“封熊之蹯,翰音之跖。
62、”吕延济注:“翰音,鸡也。
63、”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鸡鸣必先振羽,故曰‘翰音’。
64、”“匪瀚衣”中的“匪”用作动词,义为“关……在笼子里”。
65、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了相似之处:不能自由自在。
66、同时和下文的“不能奋飞”也有了照应1。
67、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
68、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
69、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
70、例如:青青子佩[bu],悠悠我思[si?]。
71、纵我不往,子宁不来[l?]?(《诗经·郑风·子衿》二章)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
72、“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73、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t?i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a]!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
74、“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
75、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
76、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此以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五方元音》(书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7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8、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79、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0、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
81、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82、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