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改写成小故事150字(卖炭翁改写成小故事)
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卖炭翁改写成小故事150字,卖炭翁改写成小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2、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3、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4、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5、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6、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7、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8、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9、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10、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11、作品赏析: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12、“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1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14、“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15、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16、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17、 改写《卖炭翁》 在北京城内,有一个卖炭的老爷爷,他整日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使得他那被烟熏火燎的脸上满是灰尘,两鬓斑白,十个指头也被熏得发黑。
18、 这一天,天还没亮,老爷爷就起来吃了几口冷馒头,拉上车去山上砍柴烧炭了。
19、老爷爷在刺骨的寒风中艰难地前行。
20、到了山上,老爷爷用那枯瘦的手开始砍树烧炭,他想到卖了炭后,自己这几天的生活有了保证,还可以给自己买件新衣服了,老爷爷特别高兴,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21、 东方终于露出了鱼肚白,老爷爷驾着马车下山了,他要到集市上去卖炭。
22、这时,一阵寒风吹来了,老爷爷禁不住打了个寒颤,他想:唉,这日子可真苦啊!我每天这么起早贪黑的工作,可到头来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23、想到这里,老爷爷又深深地叹了口气。
24、 昨天晚上,城外下了一尺深的大雪,虽然老爷爷很冷,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样炭才能卖个好价钱。
25、天渐渐亮了,牛困人饥,老爷爷便在市南门外的泥水中休息。
26、这时,两个士兵骑着马来了,手里拿着文书,说是皇上的诏命,要把那一车炭拉走,老爷爷一听,急了:“使不得,使不得呀,是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你们可不能拉走呀!”可这些可恶的士兵哪能听呀,他们把半匹红绡一丈绫缎系在了牛头上,来作为这一车炭的价值。
27、 老爷爷一听,被气得坐在泥水中,半天没缓过神来。
28、太多了,抄不完狂风卷着雪花呼呼地刮着,天色又阴又暗,寒冬来临了。
29、 一个卖炭的老翁拿着把又破又旧的斧头,吃力地砍着柴。
30、终南山上积雪茫茫,并无人烟。
31、只有这老人家还在辛勤地劳动,只见满面尘灰几乎遮盖住了他那苍苍的两鬓,十个被煤染黑了的手指在这冰雪天地却十分明显。
32、 要问这卖炭的老翁为何如此辛劳?不为别的,只为了吃饭穿衣。
33、可怜他身上只穿了一件旧单衣,还为炭贱卖不出去而希望天更加寒冷。
34、 的确,老天终于开了眼,夜里暗暗降了场一尺深的雪。
35、这老翁一大早便推着炭车进城卖炭,谁知厚厚的雪地里已经留下一道道车辙印了。
36、狂风还是凶猛地吼着,像一只要吃人的野兽。
37、走到中午,人和牛都又饥又饿,便在集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
38、 突然,有两个大汉骑马飞驰而来。
39、只见他们人高马大,气势汹汹,原来是两个宫使大人。
40、其中一个瞥了一眼那满车的炭,抖了抖身上的雪,道:“这天儿可真冷,这炭不错,赶快买了拿回宫去,我可不愿在这鬼天气中多待一会儿。
41、”另一个手里拿着张公文的人冲着那卖炭老翁冷冷地说:“嘿,老头儿!我们可是宫里的,瞧这是公文,皇帝派我们来买你的炭,是不希望你在这大冷天等着。
42、”说完,二汉吆喝着拉转牛头,急急把牛车拉走了。
43、 一车炭有千余斤,然而老翁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把炭拉走了,望着留下作炭价的那半匹红绡一丈绫子,老翁只苦笑几声。
44、寒意仿佛更浓了。
45、网页链接超250字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