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拼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拼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如果博学多识的人能每天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那么就能够明白道理不至于犯错。
2、此内容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劝学》。
3、《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4、又名《劝学篇》。
5、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6、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7、扩展资料:作者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8、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9、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10、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11、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
12、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13、《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14、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出自荀子《劝学》。
17、2、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9、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扩展资料:《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23、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24、2、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25、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6、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7、语出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8、”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9、扩展资料《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30、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31、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32、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33、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34、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劝学》,原文内容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5、”扩展资料:《荀子·劝学》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36、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37、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后世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其为孙卿。
38、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39、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诸子百家思想集大成者,时人尊称“荀卿”。
40、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
4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42、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4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44、此内容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劝学》,原文内容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5、”2、《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46、又名《劝学篇》。
47、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48、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49、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50、扩展资料:《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51、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52、2、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53、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54、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55、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56、3、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57、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58、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59、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百度百科_劝学 百度百科_荀子。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