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谈话的英文(谈迁)

2022-10-01 04:55:21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谈话的英文,谈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谈迁(1594~1658 年),明末清初史学家。

2、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3、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4、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5、天启元年(1621年)始,他以明代实录为本,遍查群籍,历时六年,完成了《国榷》初稿。

6、清顺治元年(1644年),他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幕僚,为高弘图和张慎言所器重,荐为中书舍人、礼部司务,参与修史,但不愿“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力辞未就。

7、清顺治二年(1645年)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

8、清顺治四年(1647年),《国榷》手稿被窃。

9、他当时已经53岁,发愤重写,历经4年努力,完成新稿。

10、顺治十年(1654年),携稿北上,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11、他曾经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

12、十三年(1657年)夏,回到海宁。

13、十四年(1658年)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

14、他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

15、他的著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六卷、《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北游录》、《西游录》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论》二卷等。

16、扩展资料:谈迁的精品诗选:《渡江》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

17、击楫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18、龙天浩劫馀孤塔,海岳书生别旧庵。

19、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

20、译文如下:长江以它惊人的巨浪隔断了南北大地,明福王降清,实有惭愧。

21、南明虽有恢复中原的志士,而福王和权臣荒淫于酒色,终致灭亡。

22、经过浩劫之后空余金山上的慈受塔,镇江遭劫后人们流离失所。

23、听说拓跋焘曾在镇江驻扎兵马,清军南侵也不是为了贪求黄柑的美味。

24、全文赏析如下:此诗首联写长江依然,而南明王朝却灭亡了。

25、南京“自古帝王州”,地势险要,惭山龙盘,石城虎踞,佳气葱葱,江流浩荡,苍茫浑灏,历史上六朝均建都于此。

26、南明王朝在此建都后,却不立即采取御故措施,马士英尚谓“长江天堑,敌不足虑”,福王耽于酒色结果成了清军的俘虏。

27、诗人坐船渡江时看到江流东去,就想起这段往事,用“旧惭”传达内心感情,由眼前景想到伤心事,可谓情景交融。

28、拈取史事和典故寄托深切的亡国之恨,比借助托物连类的景物描写尤显激壮昂奋,苍楚悲怆。

2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谈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江(清代谈迁诗作)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30、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

31、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32、以后陆续改订,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

33、岂料书稿即将付印前(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每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夜难安寝。

34、可是,他却没有放弃,并决定重新撰(zhuàn)写。

35、当时谈迁已经是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36、经4年不懈努力,日夜奔波,终于完成新稿。

37、顺治十年(1653年)。

38、《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39、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

40、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41、谈迁重编《国榷》的事迹也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列入课文,作者蒋光宇,题目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42、《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内容为:明朝未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43、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44、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45、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46、从此,这些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47、20多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48、对年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

49、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50、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

51、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

52、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53、 谈迁一直是靠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

54、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55、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

56、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

57、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

58、谈迁认为此事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59、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

60、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

61、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

62、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

63、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

64、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这干哪。

65、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

66、(大意如此)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

67、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

68、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69、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

70、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71、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

72、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73、 父:谈于庭,字扬甫,号存一,(1548—1626年)。

74、母:俞氏,为谈于庭的继室,谈迁生母。

75、妻:俞氏,有一女三子。

76、子女:长女,三子名:谈朴、谈祺、谈祉。

77、谈迁(1594~1658[1]),明末清初史学家。

78、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79、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80、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81、明诸生。

82、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83、他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维持生活。

84、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很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85、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

86、后回家隐居。

87、[1]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

88、他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一部编年体明史,共500万字,取名《国榷》。

89、清顺治四年(1647),《国榷》手稿被窃。

90、他时已53岁,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矢志不挠,终于完成新稿。

91、顺治十年,携稿随人北上,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92、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93、十四年,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

94、《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95、著作另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96、[1]good。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