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简短版(王献之依缸习字)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简短版,王献之依缸习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2、“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3、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4、”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5、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6、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7、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8、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9、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10、”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11、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扩展资料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12、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13、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14、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15、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16、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17、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18、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19、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20、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21、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22、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23、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24、”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25、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26、”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27、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28、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29、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30、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31、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32、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33、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34、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35、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
36、”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
37、”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38、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
39、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40、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4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献之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42、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43、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44、”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45、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46、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47、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
48、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
49、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50、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
51、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
52、”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53、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54、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
55、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56、扩展资料:王献之作品:《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57、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58、这本刻帖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
59、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
60、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
61、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扌厌)”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
62、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3、2、《鸭头丸帖》《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唐代摹本,共有两行15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64、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
65、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
66、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
67、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
68、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6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献之相传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第一个老师自然是他的父亲王羲之。
70、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专心致志练习书法的王献之背后,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笔,结果因为献之抓笔套牢固,王羲之没有拔掉。
71、于是王羲之便称赞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
72、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王献之子认为他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了。
73、于是他便跑去问父亲:“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在一旁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远了。
74、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总可以了吧。
75、结果母亲仍旧是遥遥头,献之终于急了,问究竟要多久才能练好字,他的父亲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许你的字就会练好了。
76、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
77、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父亲看,父亲没有回答,而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
78、献之见父亲没有说话,闷闷不乐地带着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我儿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
79、”献之一看,母亲指的那一点竟然就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
80、献之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
81、不知经过了多长的时间,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82、扩展资料: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83、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84、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85、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86、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
87、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88、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89、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
90、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91、并有“小圣”之称。
92、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93、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94、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95、人物生平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
96、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97、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98、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99、”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100、”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101、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
102、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
103、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104、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105、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106、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
107、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108、 王献之因长期服散致疾,为避娶新安公主,又曾灸足,导致落下后遗症,最终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109、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11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献之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小跟父亲学写字。
111、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112、”王献之作为书圣之子,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113、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114、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
115、”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
116、”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117、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而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
118、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119、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120、书圣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
121、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122、”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123、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124、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
125、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王献之是著名书法家也是 书圣的 儿子。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