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声声慢》全文 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李清照的《声声慢》全文,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下面是关于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
赏析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够传神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的《声声慢》莫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它在描写女性内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细腻等方面无人能及。它是一首不同凡响之作,词史上的一朵奇葩。
《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会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首词的上片,集中写愁苦难禁之状。作者一下笔就直抒胸臆,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七对叠字,实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立即强烈地 震撼了读者的心弦。“寻寻觅觅”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不幸之遇,又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她在极度孤独中那种若失若有,茫无所措,要抓住一点什么的精神状态。后十个叠字既写环境又写情,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多么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使以后逐次出现的景物,都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接着,作者集中写孤独难耐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了得。”作者在最后收束以上几层可伤之事,与开篇十四字下下呼应,终于点出一个“愁”字,感情的分量非常沉重,更妙的是:全篇写愁,未了都说,这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这样,在结尾一句又把诗意推进一层,犹如异峰突起,遥指天处,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在这首词里,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心中有无限凄楚要倾吐出来,她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环境,融情入景,从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这里,李清照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抒情手法,有螺旋式的表情法,例如以上词里有几层可伤之事,像螺旋一样越旋越紧,一层深一层。而开篇的七对叠字,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照直地迸裂到字面上,同时又层层深入。可以说是兼用了奔迸式和螺旋式的表情法。还有引曼式的表情法。像“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就是声调深浅,长言咏叹,但词中更多地运用了含蓄蕴和的表情法,用环境,景物来烘托,作者通过铺叙,把多种表情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表现出多侧面,多层次,深刻细腻的感情。
拓展
声声慢的评价
声声慢,词牌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曰:“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宋蒋捷以此调咏秋声,均用“声”字收韵,故名曰“声声慢”。双调,九十七字。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这是词人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是迭字修辞。“觅觅”与“寻寻”意义相同,是重说修辞格。 迭字“冷冷清清”又摹状环境。迭字“凄凄惨惨戚戚”是摹状忧伤悲哀的心境。“冷冷清清 ”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寻寻觅觅”所表现的是一种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 周围“冷冷清清”。于是, 内心的 “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意绪便汹涌而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突然,骤然。乍暖还寒,刚暖和又寒冷了。指深秋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将息,调养休息。是唐宋时方言,为借语修辞。借语,是选择借用非汉语普通话词语(汉语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等),引用原词义或运用双关语义来显示语词意义的修辞手法。“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气候冷暖不定,难以保养身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杯”与“盏”都是酒器作量词,是避复修辞。淡酒的“淡”是摹味。孤独寂寞,秋风砭骨,以酒消愁愁更愁,让酒驱寒心更冷。说“晚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这两句是上文写环境与心情的延伸,词人故意将心情的恶劣隐藏在字里行间,而把环境的难堪 推到表面,以做解释。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当伤心时,雁儿飞过,那是去年曾飞来的旧相识。雁过也,是物侯修辞格,即借用自然现象或生物活动表示季节、节气或时间的转换。此利用北雁南飞的习性表示季节。雁每年南来北去,故云相识。当时北方被金人占领,南北不能往来,故见雁过而伤怀。所以说“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在周围一片沉寂的冷漠中,大雁蓦然闯入,使人有“空谷足音”的感受;因是“旧时相识”,又有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黄花堆积,是摹状秋景亦是运用物候修辞格。损,憔悴到了极点.。憔悴损,是将黄花拟人化。如今有谁堪摘,是设问。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无论是 “旧时相识”的大雁,还是“满地黄花”的新知,引起的都是物是人非的感觉,光景今昔不同的愁苦。“南来秋雁”与“满地黄花”就空间来说,一个在天空,一个在地上;从时间来看,一个是旧识,一个新知,都是引来愁之物像。词人身心憔悴,无心赏菊。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生,助词,无义,是镶字修辞。黒,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挨到天黑。是转类修辞。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有过之而无不及。守着窗儿,满眼愁苦,日长难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两句典化温庭筠《 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好容易熬到黄昏, “梧桐更兼细雨”,越发叫人难受。雨打梧桐,心烦意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犹言光景,情形。得,概括完毕。结句是全词各种描写的总束。面对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黄昏细雨、梧桐声响,这一连串的光景,以及在这种光景中的万般滋味,就非一个 “愁”字所能概括。如果就用一个“愁”字,未免太单一、太浅薄了。结句看似简单,实际上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词人“守着窗儿”,越想安宁越得不到安宁,越想摆脱越无法摆脱,思绪万千、心潮翻滚的特定心境。
这首词在结尾部分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移情修辞格。移情,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情感、生命、情绪、意趣投射、移注、输入到客观的对象之中,使客观对象具有与主体相同的情感生命。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一种审美移情作。词人将情感注入点点滴滴的雨,落叶的梧桐。当时,词人相濡以沫的丈夫赵明诚已离开人世,词人因战乱流落江南。落叶梧桐,触发愁伤。雨像伤心泪,除愁外,亦有伤感,隐痛,故谓“怎一个愁字了得”。整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