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霞个人资料 蔡芸芝素质教育的先行者(网友来稿)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蔡云霞个人资料,蔡芸芝素质教育的先行者(网友来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著名作家魏巍在1956年写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满怀挚爱之情深切怀念了自己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作家对有关蔡芸芝老师的几件往事的回忆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形象。尽管当时还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蔡老师没有标榜自己而且也不是明确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但她朴素的教育实践确实是在实施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颇具借鉴意义。
蔡芸芝老师善于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的生理规律,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既让学生在集体文体活动中放松心情、享受快乐,更让学生在愉快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促进学生生理的正常发育。典型的例子是课外教学生跳舞。当然,让学生做操、跑步、跳远、跳绳、踢键子等都能与跳舞一样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能够起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放松大脑,积极地休息,以便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但课外教学生跳舞还有它特殊的意义,就是根据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需要,随着音乐旋律、节奏的不同,编排、表演连贯性动作,更能训练学生手与脚的协调能力,更能促使学生全身各个部位各个关节都活动起来,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与舞蹈形体动作的审美能力。作者之所以未写蔡老师组织开展的其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而回忆学跳舞,当然有选材要有代表性的构思考虑,一个重要原因是蔡老师曾将他扮成女孩子跳舞,因而这一快乐记忆格外深刻,一时的快乐也就成了永久的快乐。从这里还可以看出蔡老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综合开发学生的潜能。她并不强调性别意识,并不区分哪些活动适于男生,哪些活动适于女生,而是注意让全体学生从事各种有益的活动,体会各种活动的乐趣。
蔡芸芝老师有一颗善良敏感的心灵,有一双深刻敏锐的眼睛,在与学生亲密融洽的相处中,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心理上存在的障碍,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加以纠正和疏导。在疗治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心理疾病时,她又能够自觉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典型的例子是文中所回忆的“假装生气”和“排除纠纷”两件事。蔡老师之所以会生气,高举教鞭,想必是学生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或者耍小聪明做了什么恶作剧。然而老师高举的教鞭将落未落,令学生觉得“好像要落下来”,在学生“用石板一迎”之时,教鞭才“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犯错误的学生见了老师高举教鞭的架势,以为吃皮肉之苦已势所难免了,便本能地用石板去拦,而教鞭只是“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老师不像要严惩学生,倒像在表演打击乐器。在众目注视之下,在凝固的紧张气氛里轻敲出一种清脆悦耳的声音来,以至于“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蔡老师如此教育犯错误的学生、处理恶作剧事件,一方面说明她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在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中,这“仅仅有一次”的冲动她也能加以理智的控制,让学生从中感觉出“她爱我们”。蔡老师是热爱学生,富有理智的。另一方面说明她的教育艺术是高超的,她那教鞭高举的夸张性动作是一种“点到为止”的暗示法,能够让学生在体会到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的同时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样,既维护了犯错误的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当事人、疗治其思想的目的,同时化紧张为轻松,让全班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受到了一次充满爱心的深刻的思想教育。
蔡老师帮“我”排除一件小纠纷时,一方面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既指出他们做法的错误,又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和爱护。一方面写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是老师的劝慰信帮助“我”排除了心中的阴影,甩掉了思想的包袱,终于克服自卑,树立了自信心。蔡老师对这样一件平常事情的及时处理“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因而在学生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蔡老师以其朴实的言行,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显然收到了应有的实效。
蔡老师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方面真可谓殚精竭虑,不遗余力。蔡老师或许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社会活动,能够为学生创新思维储备良好素材,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质、潜智、潜能,但她实实在在地觉得只将学生局限在学校里,控制在教室里是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所以她总要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真实地感受大自然,亲身了解社会生活。为此,即使放弃节假日,她也快乐无怨。蔡老师并不给学生布置节假日作业,而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尽情地玩乐。但为了让学生在节假日里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她常和学生一起玩乐。比如带学生到自己家里去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身为十七八岁的姑娘,蔡老师自然也不例外。她让学生到自己家里去玩,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吃点水果、点心什么的。倘若有,让学生吃一吃也是自然的。最为主要的恐怕是让学生参观自己的闺房,让学生直观地、感性地学会如何布置自己的房间,如何美化居室,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生活的本色美、朴素美,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卫生、整洁,自觉地向高雅的生活情趣靠拢。
如果说带学生到自己家里玩,是让学生从一个侧面看社会,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积累的话,那么带学生到自己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去观察蜜蜂,则是让学生接触大自然,观察可爱的小动物,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在蔡老师女朋友的蜜蜂园里,学生们了解了蜜蜂的类别、形态、生活习性、采花酿蜜的过程,学生们还亲口尝了蜂蜜。有了这样一番亲身经历,你能说学生会轻易忘记“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的情景吗?倘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朗诵唐代诗人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学生能不产生情感共鸣吗?此后学生还需要老师过多地讲爱护小生灵、保护动植物的道理吗?显然,蔡老师让学生在节假日里得到了在课本上无法得到的许多宝贵的东西,关于社会的、自然的、情感的,乃至人生的诸多思索与启迪。
如果仅仅认为蔡老师在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素质方面只是采取让学生亲身接触、观察、尝试、感受的方式,那是不全面的。尽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感受和积累是她十分注重的。蔡老师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特别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正如新任英国诺汉丁大学校长的我国教授杨福家所言:“不要把学生的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当把它当成被点燃的火种。”(国昌《脑袋与火种》,刊于2001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蔡老师注重放飞学生的想像,唤起学生的探究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作家深情地回忆说,蔡老师不仅自己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作家为此庆幸:“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蔡老师并不硬性规定学生的背诵内容和背诵量,也不采取强化训练的方式逼迫学生接受某项知识。蔡老师以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吟诵,在自由寻味中悠然心会、浮想联翩,进而好之乐之。学生能长久地“记得她读诗的音调”,想必是老师的美读感染了学生,以至在学生脑海中扎下了根。学生长久地“能背她教我们的诗”,想必是老师真正让学生消化了诗的内容、掌握了诗的结构、理解了诗的韵律和语言。就这样,学生良好的文学素质在蔡老师的润物无声的长期熏陶下培养起来了。几十年之后依然对蔡老师充满挚爱之情的作者已成为全国知名作家便是很好的证明。
蔡老师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工作是朴实无华的,她后来还谦逊地说她只是做了当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她能够这样做已经很不简单了。正如19世纪中叶德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对教师工作的心驰神往,须建立在对发展儿童事业的热爱上。”蔡老师正是在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感情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对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营造宽松的环境,与学生亲密相处,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地玩乐,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支持,注重开辟多彩的空间,促进学生在智力、身体、审美、社会性和情感等领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快乐主动全面发展。蔡老师的教育实践完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征与要求,她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本文刊于2004年第9期《语文教学之友》)
作者邮箱: hnyzbzzhouzhien@126.com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