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重点字词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重点字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重点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发:起,指被任用。
2、于:从。
3、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水沟。
4、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5、筑,捣土用的杵。
6、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7、市:集市。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是:这。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乏:绝。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6、行:做,所行。
17、拂乱:使……颠倒错乱。
18、拂:违背。乱:扰乱。
19、所以:用来。
20、动:使……惊动。
21、忍:使……坚强。
22、曾:通“增”,增加。益:增加。
23、恒:常常。
24、过:过失。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
25、然后:这样以后。
26、衡:通“横”,梗塞,不顺。
2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8、征:表现、表露。
29、发:抒发。喻:了解。
30、入:在国内。
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32、拂(bì):同“弼”,辅佐。
33、出:在国外。
3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5、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拓展
一、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章,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e),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他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使惊动
(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
(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四、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内忧外患
五、相关对联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4.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六、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怎么的磨练: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受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理,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七、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好处是: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 因为当今这个时代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振兴民族大业,或是追求人类美好理想等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因此要常怀有忧患意识,从容应对,才能遇变故而不惊心,面临挫折而能坦然,绝不能养尊处优,耽于安乐。
18、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19、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0、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八、中心:
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如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导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主要写法:
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论出论点。)
2.两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有怎样的作用?第一段,增强语言气势,引出的下文议论。“人恒过……”句式灵活,增强语言气势,有说服力,增加美感。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