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1
教完本课,总觉得不尽人意,反思课堂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不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二、要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本课教学就是要体现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2
《扁鹊治病》取材于《韩非子·喻老》。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了本课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善于对话,必要时要设置一些恰当的情境,因为在对话中才能了解到学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反应要灵敏,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我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还是过于考虑自己的教案,对学生关注不够,对于学生的不足和精彩之处及时评价这一环节做的不太好。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太固执等。其实学生能说到这点就已经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词语就送给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
这节课表现更加出彩的是学生们:
1、孩子们对这样的寓言故事有着很高的兴趣,顺学而导让孩子们在争议与分歧中思维火花进行碰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若想知,前置学习下苦工”;
2、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讨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质疑,把握重点,师生交流最后突破难点;
3、教学设计上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最后的课堂检测题实质是从研究考试入手所设计的一系列能力提升题也是对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考验:我能读,我会填,争当小神医等等,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具体把握,也考查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快速找寻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看到孩子们努力的自读自悟,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我来说也倍感欣慰。
总之,《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3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我能够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课前让学生搜集扁鹊的资料,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并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就连平是不喜欢表现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表演中来。
缺点: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第一轮表演指导不到位。寓意提炼急促,还应侧重联系学生实际用寓意导行。在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应该让学生点评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进,指导学生演好人物角色。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锤炼自己。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4
说到备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钻研教材,但在《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备课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生的盲点,让课堂教学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拿到《扁鹊治病》的第一稿,导入和初读课文的环节基本一致。在切入课文学习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
2、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故事中知道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从死神手里把人救活,这次神医为何治不好病?是否徒有虚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扁鹊的句子,细心体会,动笔写写;你从这些句子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了解扁鹊的医术高明,具有先知先觉的智慧。)
看起来较满意,板块也较清晰,因而一开始也没试教。等到试教时。第一个问题一出示: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很多同学都纷纷举手:扁鹊给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不让他治,最后蔡桓公死了。学生都已知道了是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接下去我们还怎么去找原因呢?这些环节不是形同虚设吗?
于是,这天晚上霍老师和我一起修改教案稿。当我打入“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脑中立刻跳出白天试教时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入“你从哪儿看出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呢?”学生的一句句回答仿佛响在我耳旁……“扁鹊那么有名,为什么蔡桓公不让他治呢?”思路越来越顺畅……
第二天,我拿着修改稿去试教,感觉课堂十分融洽。其实,里面的内容我没换,只是提问的切入口改变了。
这堂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备课真的要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5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蔡桓公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故事篇幅短小、发人深省。
本节课上课伊始,我以两个词语做引子,并播放关于扁鹊的视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使学生产生要摄取重要信息的意识。顺势引出课题,并请同学根据课题质疑,教师梳理问题,使学生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两个环节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巧妙将单元训练重点融入其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接下来的环节中,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词语规律,明白这些词语是和治疗方法以及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并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填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下面课文的理解打好基础。紧接着,让学生将这四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达到训练复述的作用。这几个步骤融为一体,既然学生掌握了重点词语,又完成了本单元训练重点——复述的练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节课上,教师有效利用幻灯片出示重点句子,通过分角色朗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课堂结束时出示《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再次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并通过投影仪让学生自主交流课外阅读过的寓言故事,增加信息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引导他们大量阅读,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因自身问题,在多媒体与课程融合中还纯在很多问题。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这方面的训练,努力提升自己。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6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诉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启示好比是灵魂。”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因此,寓言又被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作为选入教材的寓言,我们在教学时该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几次执教《扁鹊治病》,我一直在琢磨。最后选定了以表格为支架,以体会人物形象为载体。
预习课文时,安排学生去填写表格。横向是治疗时间、病症程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纵向是时间的变化。
目的是借助表格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反馈交流时,学生就能借助表格,清晰完整地讲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回顾总结查找信息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技能。在此基础上,要求借助课题,简洁地进行概括,学生也能顺利完成。
理清文章脉络后,我让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扁鹊不愧为名医”,到文中圈圈、画画、写写,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集中出示: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通过分析扁鹊的一系列的行为、语言,人物的形象就不会是“碎片式”的。很显然,学生就容易从“一次又一次”的拜见中──“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来天”“拜见”等词语中,体会到的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高尚医德的体现;从“站了一会儿”“老远”“只看了几眼”以及蔡桓公果然不幸被言中等内容中,可体会到扁鹊望闻问切的功力之深厚,真不愧是──神医呀!尤其是微课“关于三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学生读懂了扁鹊不愧是一代名医的基础上,我再次呈现表格,要求学生用纵向角度去观察表格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看出:时间越来越长,病情越来越重,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进而领悟到第一层寓意:防微杜渐。
这样一位名医为何救不了蔡桓公呢?表格再次出现,让学生到文中查找相关语句,找到关键词语,学生通过捕捉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态度和治疗过程,深化了第二层寓意:不能讳疾忌医。
再次借助表格对比了扁鹊和蔡桓公的不同人物特点之后,我安排了想象写话: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痛不欲生。如果你是他的母亲、他的最信任的大臣、或者是他的孩子,你会对奄奄一息的蔡桓公说些什么呢?请挑选其中一个人物,展开想象,写几句话。这样的写话则是将孩子对寓意的理解内化,个性化。
当然,除了以上主要方法外,既然是寓言教学,还要善于寻根求源,回到寓言那里。我国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寓言,往往是小故事套在大故事里,且用文言文写成,《扁鹊治病》就是如此。我采用故事还原法、对比阅读法进行教学,拓展了寓言体文本的教学视域。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7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教学时我通过研读扁鹊和蔡桓公的表现,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这个部分学生的想象很丰富也很合理,只是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学生读不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我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通过语气的对比,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可由于学生的朗读总是达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时间又仓促,我只能赶快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朗读的训练成为一个虚设,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没能真正实现。
本课的寓意揭示,若让学生多方面联系自己的缺点谈感受,那么这则寓言的学习会有更大的价值。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8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我尊重学生质疑,另辟捷径帮助学生解疑。在堂课上,学生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学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其性格特点,我另辟蹊径从“名医”入手!质疑:“名医”“名”在哪?通过回归文本知道名医名在: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追问:如此名医为何医不好蔡桓公的病?好!回归文本细细体会作者的表达领会其意!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如果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通过3次对话提示语、语言内容、病况发展细细体悟学生异口同声:讳疾忌医!问题迎刃而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忠言逆耳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从中我们获得启示:防微杜渐!迂回问题,巧妙解疑深化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妙!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扁鹊治病》是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以蔡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小病延误成大病,最后无药可医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学时,我让概括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课文时,主要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及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领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现的时间“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时间?”,学生答道:“是说蔡桓公的病每过十来天就会更加严重。”时,我适时引导这是为了突出病情的发展,由小病变成大病的过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听扁鹊意见的结果。在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后,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中有情,读中有话。
但本课教学遗憾的是,对人物的心理体会得还不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9
从备课上来说,课前准备较充分。查阅了不少关于扁鹊和桓公的资料,记住了扁鹊的小故事。对于文中桓公的表现,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与分析,得出了独到的见解。绞尽脑汁将课文的各个环节用自然的过渡性语句串到一起。尽量的打开思维的空间,不拘泥于课文中仅有的文字描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补足了文中人物的丰满度和立体感,让学生们察觉到:其实看似遥远战国人物也并不是那么平面化,那么不可感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好像和他们一起度过了故事中的这段时间,因为有了亲身经历的体会了,入文了,所以感觉就实在了,道理也就水落石出了。另外在其它几个班级试讲,又有和同级部老师以及领导的交流和沟通,对这一课的了解只有越来越清楚和深刻。那么,即使没把交流的内容悉数呈在课堂上,但因为感觉知道的多了,所以,讲课的底气就不一样了,好像什么样的状况都可以驾驭了。
从上课上来说,总体课堂确实气氛不错,学生的发言,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问法,举例说明,如果一个问题太难,太宽泛,那么可以问得具体点;可以提些选择性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问题分成三节来问,环环相扣,层层加深;可以把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变成下一个环节的问题;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简短的暗示、提示等等,这是课堂气氛能否活跃的技巧),听讲的态度,老师的整体调度,基本上较为顺利。除了有个别小环节有遗漏,再是对板书有些小遗憾之外,凡是能想到的差不多都做到了。
《扁鹊治病》课文教学反思 篇10
《扁鹊治病》是杭州采荷一小的王红校长执教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朴实无华”,她体现了高效的课堂,很好的和孩子们一起解读了文本。先学“扁鹊的医术高明”,接着质疑:“这么高的医术,怎么治不好齐桓公的病呢?”接着理解齐桓公的“固执己见”,很好的揭示了中心涵义,最后依次写出“微、渐、防、杜”,合成“防微杜渐”,巧妙地揭示了寓意。这个课堂我真的很喜欢,因为它朴实,适合家常可用,试想一节好的展示课,不就是为了可以推广给每一位一线的老师用吗?王老师做到了。
王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非常吸引我。那就是王老师的评价语特别丰富。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不重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做出自己的评价。让我听得十分震撼,因为这是我最欠缺的。如当学生有感情地读完扁鹊劝蔡桓公医治病情的句子的时候,她说出了“扁鹊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你真是心急如焚啊”这样的评价语。如果这样的评价语可以预设的话,那么王老师对于另外一个学生的评价则真是非常的高明。王老师让学生讲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蔡桓公生病了,扁鹊给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不听,最后扁鹊就离开了赵国。”当我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时,我觉得这个学生已经答得很不错了,可是王老师却这样来评价:你的起因和结果讲得都很不错,但是过程可以讲得再详细一些吗?听了老师的评价,学生把扁鹊三番五次劝谏这样的过程补充上去了,这样的教学让内容更加符合寓言,也让学生懂得了概括内容应该更加注重过程。这才是培养孩子概况能力的时候,而不会因为是公开课怕耽误时间,扼杀学生的而学习时间,不得不让我佩服。如果我们可以像王老师这样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智慧让答得不完整的学生提高,那么我想在慢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提高都难,这是需要老师心中有孩子们才可以做到的,佩服佩服。
这可能就是王老师的特点吧!那样的润物细无声,就像春雨滋润着小草般,让孩子们成长的更加健壮。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