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教育要闻 >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

  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三、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二)教学学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高度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象信号法、问答法、教学课堂讨论法,使学生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形成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实际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首先我出了一些可以看出方程解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由易到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就引入等式的定义,从而使学生明白解方程先要研究等式,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索、分组合作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两个方面来教学:等式的性质1由老师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

  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我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上面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课件演示。

  然后学生抽象概括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等式的基性质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体验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从打破平衡,又怎样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我接着提问:如果天平两边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课件演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并且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再次设疑,深入验证

  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才能使等式成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认识的过程。

  学习等式的性质2

  教师再用课件展示天平图,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基本性质2的推导在性质1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这样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汇报导学解疑释难

  等式的性质:(1)若a=b,则a±c=b±c

  (2)若a=b,则ac=bc,

  注意:(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且是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在这个环节中把等式的两个性质展示出来,我特别提到了三个注意:因为这是在等式性质解方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希望同学们认真细心,正确利用性质解题。

  四、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道题,从简单的填空到判断变形对错,到最后的解方程,方程的四道题也是有简单到复杂,总之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是那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也积极参与,竟然问题也答得很好。从这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小结:

  用简单的知识结构图小结等式的性质

  作业设计:

  PPT投影出课本第83页习题3.1第4题。

  思考: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我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出示天平图,增加感性认识。

  出示天平图。

  让学生说说对天平的认识;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等式中存在的规律;出示图片情境。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3页的看图填空。

  ⑵同桌交流。

  交流填写的内容,辨析答案的正确性;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规律。

  ⑶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正确性。

  班级举例;同桌举例验证。

  ⑷适当推理。

  由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进行适当的推理。

  希望推理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三、规律的引用。

  ⑴出示方程,引发学生的求未知数的兴趣。

  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出的部分方程x+50=150和2x=200,谈话:你知道x表示多少,介绍你的想法。

  ⑵引用规律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⑶规范解方程的格式。

  x+50=150

  解:x+50-50=150-50

  x=100

  ⑷学习验证答案的方法。

  方法:代入法。

  格式:把x=100代入原方程,100+50=150,x=100是正确的。

  ⑸练一练。

  解方程x—30=80。

  ⑹全课小结,完成作业。

  小结: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作业:第4页练一练1~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天平、茶壶、茶杯、墨水、铅笔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两边重量完全相同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并利用天平学会了等式和方程的含义:等号两边完全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1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一个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杯的重量相等。

  引导学生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n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

  让学生尝试写出:a=2b(师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平衡。再追问: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教师先进行实际操作天平验证,让学生观察。再演示这一过程,并明确:两边仍然相等。

  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师板书)

  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还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同样的一把茶壶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a+2b=2b+2ba+a=2b+a

  2.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平衡)

  追问: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生尝试写出:a+b=4b

  再问: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先让学生猜一猜,再演示。

  学生回答:平衡。让学生尝试用等式表示:a+b—b=4b—b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第二个天平图)

  (1个花盆和3个花瓶同样重。)

  3.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小结: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量,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具体的数进行比较验证。如:假设一个花瓶1千克,那么4个花瓶共4千克;一个花盆3千克,再加一个花瓶也是4千克。把两边同时减去一个花瓶也就是减去1千克,那么两边都剩下3千克。

  5.猜猜:除了这样的变化,天平仍保持平衡外,还可以怎么做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让学生猜测。这里对学生可能有些难度,有些学生的猜测脱离不了等式的性质1。

  如:学生猜测天平的两边同时放2个、3个杯子;同时减去一把茶壶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强调:这都是把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并提示学生如果把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O除外),会怎么样呢?

  6.出示教材第65页图1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

  (一瓶墨水的重量=一盒铅笔盒的重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墨水的重量,用6表示铅笔盒的重量,写出等式:a=b。

  猜一猜:左边墨水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铅笔盒的数量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学生猜测后,教师进行实际天平操作,验证学生的猜测。

  多媒体演示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2a=2b。

  如果把天平的两边物品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呢?(仍然保持平衡)

  7.出示教材第65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知道了什么。

  (2个排球的质量=6个皮球的质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排球的'重量,用6表示皮球的重量,写出等式:2a=6b。

  质疑:如果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一份,天平还能平衡吗?

  学生猜测:平衡。

  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用等式a=3b表示。

  8.通过刚才的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天平仍然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归纳小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9.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学生交流,汇报:O不能做除数。

  三、巩固拓展

  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2x—5=9,那么2x=9+()

  2.如果5=10+x,那么5x—()=10

  3.如果3x=7,那么6x=()

  4.如果5x=15,那么x=()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自主完成填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回忆推理。

  说说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再次推理: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验证等式性质2。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7页例5的看图填空并根据图意理解规律。

  ⑵举例验证。

  方法:先写一个等式,再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数,看看还是等式吗?

  ⑶小结,感知规律的应用价值。

  小结: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推想:在哪里会用到它?(解方程)

  ⑷学生举例,学习解方程。

  学生举例,尝试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注意书写格式;并验算。

  三、练习应用。

  ⑴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题。

  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例6。

  思路1:列方程解答。

  40x=960

  x=24

  思路2:用算式解答。

  960÷40=24(m)

  ⑶完成课堂作业。

  练习二、3~4题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6

  教具准备:

  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

  (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设计教学时,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平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先扶后放,探究等式性质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图,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引导: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天平的一边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天平的另一边也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平图。

  提出要求:现在天平平衡吗?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板书:20+10=20+1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和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例3第二组天平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幅天平图,说一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x=50,x+20=50+20。

  启发:比较这里的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说明:第一组天平图分步出示,第二组天平图整体出示,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活动的意图,把握观察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分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例3第三组和第四组天平图,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平中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等式分别表示每个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70=70,70-20=70-20

  x+20=70,x+20-20=70-2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组天平图和相应的两组等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提出要求: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后揭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6.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

  【设计说明:有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结论,通常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探索后的观察、比较,以及相应的抽象、概括,既是对此前猜想的进一步验证,又是对相关等式性质的进一步感知,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及时应用等式性质进行填空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学习解方程做些铺垫。】

  二、师生合作,学习解方程

  1.出示例4的天平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重点突出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2.介绍并示范解方程的过程: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 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书写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引导: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提问: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3.引导小结:像x=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进一步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强调三点:正确应用等式性质、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

  4.指导完成“试一试”:解方程x-30=80。

  揭示: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组织反馈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5.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交流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解每道方程时第一步分别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检验的。要求他们今后解方程时,都要进行检验,但检验的过程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

  【设计说明: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未知数x值的方法,再通过师生对话、示范板书,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有利于突出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出示选择题:

  (1)x+22=78(x=100,x=56)

  (2)x-2.5=2.5(x=0,x=5)

  说明:在每题的括号中有两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是左边方程的解,另一个不是。

  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画上横线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相机明确:做出选择时,可以先把左边的方程解出来,也可以把两个备选答案分别代入原方程从而确定哪个答案是方程的解。

  2.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方程中,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样做?

  3.做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方程时分别应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4.做练习一第6题。

  先指名说说图意,再组织学生交流推理过程。提醒学生:可以先在天平两边去掉相同个数的梨或橘子。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突出解方程这一重点。】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 阿尔·花拉子米是阿拉伯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代数学之父”。《还原和对消计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数学著作。“还原”的意思是说在方程的一边去掉一项就必须在另一边加上这一项使之恢复平衡;“对消”是指把方程两端的项消去或合并。例如,对方程5x-12=4x-9两边分别加上12和9,做还原运算,得:5x+9=4x+12;两边分别减去4x和9,做对消运算,结果得:x=3。容易看出,所谓还原和对消就相当于现在解方程时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8

  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目标〗

  在本学段,学生将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不等关系,进而抽象出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同类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学习不等式的有关知识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二)能力目 标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2.通过 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重点〗

  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难点〗

  理解符号“≥”“ ≤”的含义,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

  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1.浏览课本P2~21,了解本章结构。_K]

  自学:阅读课本P2~P4,试着做一做本节练习,提出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鼓励提问).

  2.查找“不等号的由来”

  备注: 不等号的由来|K]

  ①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 关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 为了寻求一套表示“大于”或“小于”的符号,数学家们绞尽脑汁.1631年,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首先创用符号“>”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这就是现在通用的大于号和小于号.与哈里奥特同时代的数学家们也创造了一些表示大 小关系的符号,但都因书写起来十分繁琐而被淘汰.

  ②后来,人们在表达不等关系时,常把等式作为不等式的特殊情况来处理.在许多情况下,要用到一个数(或量)大于或等于另 一个数(或量),此时就把“>”和“=”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到符号“≥”,读做“大于或等于”,有时也称为“不小于”.同样,把符号“≤”读做“小于或等于”,有时也称为“不大于”.

  那么如何理解符号“≥”“≤”的含义呢?用“≥”表示“>”或 “=”,即两者必居其一,不要求同时满足.例如 ≥0,其中只有“>”成立,“=”就不成立.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

  ③因此有人把a>b,b

  现代数学中又用符号“≮”表示“不小于”,用“≯”表示“不大于”.有了这些符号,在表示不等关系时,就非常得心应手了.

  二、师生互动

  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梳理

  (一)由师生一起交流“不等号的由来”① ,引出学习目标——认识不等式

  1.引起动机:

  教师配合课本“观察与思考”“一起探究”等 内容提问:用数学式子要如何表示小卡车赶超大卡车?

  2.学生进行讨论并回 答 。

  3.教师举例说明:

  数学符号“>、<、≥、≤、≠”称为不等号,而含有这些符号的式子就称为不等式。

  4.结合自己的旧经验,让学生认识“≤”所代表的意思。

  教师说明: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小于”的符号,也就是说如果“a小于b”,我们可以记为“a

  5.仿照上面说明由学生进行“≥”的介绍.

  6.教师举例提问:

  如果我们要比较两数的大小关系时,可能会有几种情形?

  (当我们比较两数的大小关系时,下面三种情形只有一种会成立,即 ab)

  7.老师提问:如果我们只知道“a不大于b”,那该如何用不等号来表 示呢?

  (「a不大于b」表示「a小于b」且「a有可能等于b」,所以我们可以记录成「a≤b」 )

  8.仿照此题,引导学生了解“a不小于b”及“a不等于b”所代表的意义.

  教师归纳说明:不等式的意义

  不等式表示现实世界中同类量的不等关系.在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中,我们常用不等号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理数,如-3>-5.不等式含有不等 号,常见的不等号有五种,其读法及意义如下:

  (1)“>”读作“大于”,表示其左边的量比右边的量大.

  (2)“<”读作“小于”,表示其左边的量比右边的量小.

  (3)“≥”读作“大于等于”,即“不小于”,表示其左边的量大于或等于右边.

  (4)“≤”读作“小于等于”,即“不大于”,表示其左边的量小于或等于右边.

  (5)“≠”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相等的,但不能明确哪个大,哪个小

  (二)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关键是明确问题中常用的表示不等关系词语的意义,并注意隐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不等关系.

  补充例1. 下面列出的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

  (A)a不是负数,可表示成a>0m]

  (B)x不大于3,可表示成x<3

  (C)m与4的差是负数,可表示成m-4<0

  (D)x与2的和是非负数,可表示成x+2>0

  解析: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关键是能用代数式准确地表示出有关的数量,并掌握"不大于"、“不超过”、“是非负数”等词语的正确含义及表示符号.

  因为 a不是负数,可表示成a≥0;

  x不大于3,应表示成x≤3xx§k.Com]

  x与2的和是非负数应表示成x+2≥0,

  所以 只有(C)正确. 故本题应选(C).

  (三)不等式成立的意义

  对于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来说,当未知数取某些值时,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符合不等号所表示的大小关系,我们说不等式成立;当未知数取某些值时,不等式的左、右两边 不符合不等号所表示的大小关系,我们说不等式不成立.强调用“≥”表示“>”或“=” ,即两者必居其一,不要求同时满足.例如 ≥0,其中只有“>”成立,“=”就不成立.

  三、补充练习

  作业:课本P4习题

  5分钟练习

  1.“x的2倍与3的和是非负数”列成不等式为( )

  A.2x+3≥0 B.2x+3>0 C.2x+3≤0 D.2x+3<0

  2.几个人分若干个苹果,若每人3个还余5个,若去掉1人,则每人4个还有剩余.设有x个人,可列不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层作业〗

  基础知识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哪些既不是等式也不是不等式.

  ①x+y ②3x>7 ③5=2x+3 ④x2≥0 ⑤2x-3y=1 ⑥52

  2.用适当符号表示下列关系.

  (1)a的7 倍与15的和比b的3倍大;

  (2)a是非正数;

  3.在-1,- ,- ,0, ,1,3,7,100中哪些能使不等式x+1<2成立?

  综合运用

  4.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 cm,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 cm.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请你列出关系式.

  5.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 m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 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 m/s,人离开的速度为4 m/s,导火线的长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请你列出.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2.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4.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不等量关系存在的普遍性及研究的必要性。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研究含有简单的不等关系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

  1.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准确地表示不等关系。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方法手段】

  1.采用探究法,按照阅读、思考、交流、分析,抽象归纳出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设计教典型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9℃。

  实例2.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4.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引导学生想生活中的例子和学过的数学中的例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能说出很多个例子来。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推进新课

  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联系了现实生活,又考虑到数学上常见的数量关系,非常好。而且大家已经考虑到本节课的标题《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所举的实例都是反映不等量的关系。

  (下面利用电脑投影展示两个实例)

  实例5:限时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使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实例6: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同学们认真观看显示屏幕上老师所举的例子。

  让学生们边看边思考: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的描述可以采用不等的数量关系来描述

  过程引导

  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是我们还要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那么我们用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

  什么是不等式呢?

  用大屏幕展示一组不等式-7<-5;3+4>1+4;2x≤6;a+2≥0;3≠4.

  能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也就是建立不等式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对不等式数学模型的研究,反过来作用于现实生活,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不等关系。

  经过老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用不等号将两个解析试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叫不等式。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形式,并说明不等号≤,≥的含义,是或的关系。回忆了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组学生自然而然就清楚了。

  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自己的观点了。

  合作探究

  (一)。下面我们把上述实例中的不等量的关系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一一的表示出来,那应该怎么表示呢?

  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老师要表扬学生:“很好!这样思考问题很严密。”应该用不等式组来表示此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也可以用“且”的形式来表达。

  (二)。问题一:设点A与平面的距离为d,B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

  请同学们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出此问题中的不等量的关系。

  老师提示:借助于图形,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

  (下面让学生板演,结合三角形草图来表达)

  问题(二):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呢?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思路?

  为什么可以这样设?

  很好,请继续讲。

  这位学生回答的很好,表述得很准确。请同学们对两种解法作比较。

  问题(三):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钢管的数量不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式关系的不等式?

  假设截得500mm的钢管x根,截得600mm的钢管y根。根据题意,应当有什么样的不等量关系呢?

  右边的三个不等关系是“或”还是“且”的关系呢?

  这位学生回答得很好,思维很严密,那么该用怎样的不等式组来表示此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呢?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如何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实际问题中隐藏的不等量关系表示出来,这一点掌握得很好。请同学们完成书本练习第74页1,2。

  课堂小结:

  1.学习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数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3.本节课巩固了二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且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还要注意思维要严密,规范,并且要注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

  布置作业:

  第75页习题3.1 A组4,5。

  29℃≤t≤35℃

  x≥0

  |AC|+|BC|>|AB|

  |AB|+|BC|>|AC|、|AC|+|BC|>|AB|、|AB|+|AC|>|BC|.

  |AB|-|BC|<|AC|、|AC|-|BC|<|AB|、

  |AB|-|AC|<|BC|.交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

  如果用表示速度,则v≤40km/h.

  f≥2.5%或p≥2.3%

  学生自己纠正了错误:这种表达是错误的,因为两个不等量关系要同时满足,所以应该用不等式组来表示次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即可以表示为也可表示为f≥2.5%且p≥2.3%.

  过点A作AC⊥平面于点C,则d=|AC|≤|AB|

  可设杂志的定价为x元,则销售量就减少万本。销售量变为(8-)万本,则总收入为(8-)x万元。即销售的总收入为不低于20万元的不等式表示为(8-)x≥20.

  解法二:可设杂志的单价提高了0.1n元,(n)

  我只考虑单价的增量。

  那么销售量减少了0.2n万本,单价为(2.5+0.1n)元,则也可得销售的总收入为不低于20万元的不等式,表示为(2.5+0.1n)(8-0.2n)≥20.

  截得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能超过4000mm。

  截得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

  截得两种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数。

  它们是同时满足条件,应该是且的关系。由实际问题的意义,还应有x,y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不等关系,可以用下面的不等式组来表示: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的话,老师可以在黑板上板演示意图,启发学生考虑三边的大小关系。

  此时启发学生“或”字可以吗?学生没有了声音,他们在思考着。到底行不行呢?有的回答“行”,有的回答“不行”。

  此时学生们在思考,时间长的话,老师要及时点拨。

  让学生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应该贯穿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形助数,下面有学生的声音,有学生在讨论,有的学生还有疑问。老师注意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并且及时的加以指导。

  此时学生已经真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老师再给出问题(三)使学生一直处于跟随老师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状态。问题是教学研究的核心,以问题展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很多,都是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有关问题,还有很多是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学习起来很感兴趣,课堂的气氛也很好,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积极地回答问题,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很浓,确实也做到了愉快教学。设计是按照老师引导式教学,边讲授边引导,启发学习思考问题及能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习能自主的学习能力。

  【交流评析】

  一是课堂容量适中,二是实例很好,接近生活,学生感兴趣。三是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和老师配合很好。四是多媒体应用的恰到好处,教学设备很完善,老师也能很熟练的应用。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组)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关系;

  3.情态与价值: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的设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三)教学设想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设点A与平面的距离为d,B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则d≤。

  问题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根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

  分析:若杂志的定价为x元,则销售的总收入为万元。那么不等关系“销售的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可以表示为不等式≥20

  问题3: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分析:假设截得500mm的钢管x根,截得600mm的钢管y根..

  根据题意,应有如下的不等关系:

  (1)解得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能超过4000mm;

  (2)截得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数量的3倍;

  (3)解得两钟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

  由以上不等关系,可得不等式组:

  [练习]第82页,第1、2题。

  [知识拓展]

  设问:等式性质中: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从实数的基本性质出发,可以证明下列常用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2)

  (3)

  (4)

  证明:

  例1讲解(第82页)

  [练习]第82页,第3题。

  [思考]:利用以上基本性质,证明不等式的下列性质:

  [小结]:1.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2.利用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关系;

  [作业]:习题3.1(第83页):(A组)4、5;(B组)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对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量与量的比较过程.即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处理的问题,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注意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再现、回忆得出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书中实例,充分利用数轴这一简单的数形结合工具,直接用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与形两方面建立实数的顺序关系.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

  三维目标

  1.在学生了解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下,利用数轴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理解实数大小与数轴上对应点位置间的关系.

  2.会用作差法判断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会用配方法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3.通过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的结构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教学难点:准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

  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