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教育要闻 >

猫小帅古诗《小儿垂钓》 唐诗《小儿垂钓》原文及赏析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猫小帅古诗《小儿垂钓》,唐诗《小儿垂钓》原文及赏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猫小帅古诗《小儿垂钓》,唐诗《小儿垂钓》原文及赏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唐诗《小儿垂钓》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小儿垂钓》1

  《小儿垂钓》

  朝代:唐代

  作者:胡令能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唐诗《小儿垂钓》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唐诗《小儿垂钓》2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人胡令能是唐贞元至元和年间人,家贫,早年曾是个手工匠,后自学成才。因受佛学影响而隐居。他的诗写的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存世的诗只有四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写形,在野外的小河边上,有个五六岁的顽童手持鱼竿在学钓鱼。他侧身坐在岸边,身影隐在草丛里,眼睛紧盯住水面,是那样的郑重其事。把环境表达得十分幽静。有人会问,他不是藏在草丛里吗,人们怎么会看见他呢?原来,天真的孩子躲避的是河里的鱼,他那蓬松的'头发,歪斜的坐姿,还有那专心致志的神态,看了令人莞尔。

  “路人借问遥招手”,一声“借问”打破了环境的幽静。一个过路人远远地朝他走来,看样子是想跟他打听点什么。当路人正要说话时却被小家伙制止了:他又是冲人家摆手,又是冲河里努嘴,示意人家别走近,别作声,以免把他的鱼吓跑了。诗的后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孩童的内心是多么热情,动作是那么幼稚可爱。

  全诗描写朴实、自然,静态的画面中有动态,动态之后复归于静态。一个真实可爱的垂钓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谓情景交融,形态兼备。是一首描写山野儿童的佳作。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