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上了大学之后都变得淡泊了
在知乎上有一个热门的问题——为什么感觉很多人上了大学会变得很淡薄?
很多人说,自己在上大学之前很有冲劲,每次考试都很在乎排名,如果比起上一次落后了哪怕一名,心里都会觉得很难受,并且会为了下一次考得更好而加倍努力。
但是上了大学之后,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少了那种拼搏努力的心情。
其实这在当代年轻人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上大学之前,接触到的东西很简单,除了学习几乎没有什么需要考虑的事。生活也是呈现着两点一线——学习、家。
可是上了大学之后,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家面临的选择更多,自由更多,想做的事、能做的事都变多了,思想也少了一些纯粹。
刚上大学那会儿,人们会得到突如其来的释放感,少了爸妈的唠叨,少了高压的学习环境,少了天天都督促大家学习的老师,一切都变得很自由,那一刻自己好像才算是真的长大了。
所以有人会一股脑的去尝试之前没有机会尝试的东西。比如彻夜狂欢、翘课或者是周抛式的恋爱。
久而久之,这些人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
其实从另一方面来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失去了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例如,读书的时候老师的称赞和鼓舞会让学生越来越靠近老师的称赞方向,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是上大学之后,老师很少会直接夸赞学生,期待效应也会相应减少,甚至不发生作用。
就算没考好,学生内心也不会再产生愧疚感和不安感。
于是就在“随便对付一下”和“无所谓挂科就挂科”中恶性循环。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对待学业上,只想敷衍了事。所以有人美其名曰,上了大学之后都变得“淡泊”了,不看重名利了。
看似好像活出了自我,殊不知这其实是在纵容自己的堕落。
许多大学生的状态是这样的:早上起不来就干脆不上早上的课了,要去上的课几乎都要迟到,生活里不是谈恋爱,就是打游戏,再不然就是蒙头睡大觉。
曾经有位朋友说,上大学前还年轻,考不好不仅心里难受,回家还会被骂。读大学后就没那劲儿了,感觉混吃等死也挺好的。
这样的心态转化,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其实是正常现象。
随着年龄和环境的改变,个人心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人类都普遍存在的情况——心理过程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没有人能够评价这样的规律发生作用时,是好还是坏。
就个体自身而言,“淡泊”的心态让自己放松,也收获了不一样的愉悦。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大学里不谈学业只看风花的状态,阻碍今后更好的发展。
“淡泊”一词,实际上是褒义词,在古时候这样的词都是用来形容两袖清风、不问俗世的有着崇高品德之人。比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比如庄子的“平静恬淡,则又患有不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等。
不追名,不求利,过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看来,这是好的改变,那为什么又有很多人因此而焦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的“淡泊”不一样。
当代大学生对淡泊定义是:随心而动,不在乎成绩和学业,所以不用去上课;不在乎那点奖学金,所以没必要争抢名额;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可以为所欲为。
从理性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美化之后的想法和结论。
事实上现在大学生的淡泊状态是这样的:能翘课绝不去上,能不做的作业抄都懒得抄,不听别人劝勉和建议,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是作为大学生,无论如何学习都是第一要义。
大学生为什么前缀是“大”?因为年龄长大了,责任也相应的变大了。
有人说,只想为自己而活,不愿意去考虑太多。但为自己而活的前提是能对自己负责,担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和赞许。
倘若大学结束后,发现自己一事无成,难道要责怪“淡泊”这个状态吗?
淡泊没有错,错的是淡的尺度,以及事件。
别再为自己的懒惰和放纵找借口了,世上没有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