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不受鱼】在古代,有这样一个关于廉洁奉公的故事——“公仪休不受鱼”。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仪休拒绝接受他人送来的鱼,体现了他清正廉明、不贪图小利的高尚品德。
一、故事总结
公仪休是鲁国的一位贤臣,以清廉著称。一次,有人送来一条鱼,希望借此讨好他,以便在朝中获得好处。然而,公仪休却坚决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解释说:“如果我接受了这条鱼,就可能会因为受贿而被罢免官职,到那时,我就连自己买鱼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我不能收。”
他的这一行为,不仅维护了自己的清白,也警示了那些试图通过送礼来谋取私利的人。
二、核心观点
| 项目 | 内容 |
| 故事来源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
| 主人公 | 公仪休(鲁国大夫) |
| 故事内容 | 拒绝接受他人送鱼,强调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
| 行为动机 | 不愿因小失大,保持清白名声 |
| 教育意义 | 廉洁是为官之本,贪图小利终将失去大利 |
三、现实启示
“公仪休不受鱼”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它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当今社会,权力与利益的诱惑无处不在,许多人在面对诱惑时往往选择妥协。而公仪休的做法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坚守原则,不为眼前的小利所动。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在反腐倡廉、构建廉洁社会过程中所需要倡导和践行的价值观。
四、结语
“公仪休不受鱼”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提醒我们:做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走得更远。


